“胖五”复飞冲天,4位湖南人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匡春林]

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以下简称“胖五”)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今日,记者采访了4位湖南籍工作人员郭学文、胡志宏、盛午刚和邹海彬,一同感受他们的人生中这一难忘时刻。他们还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遥祝家乡人民新年快乐。

他,观云测雨为长五判定飞天窗口

【他说】“‘胖五’飞天意义重大,我的岗位虽小责任重大,必须要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期待,才能不负岗位和事业的使命荣光!”

“满足气象发射条件!”“胖五”任务发射前夕,湖南桃源籍的气象专家郭学文带领气象保障团队,对未来场区天气进行了最后一次细致分析,为火箭判定了点火窗口。

“如果前期测试顺利,那么气象就成了影响火箭能否点火的重要因素。”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的首席气象专家,从事航天发射任务气象保障和研究工作38年,参与执行了13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身经百战的郭学文依旧不敢掉以轻心。

文昌发射场是我国首个滨海航天发射场,位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复杂多变的天气,给气象预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早日实现文昌发射场滨海气象预报能力,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研究海岛气候特征和天气演变规律,研发了天气分析和预报系统,使发射场气象系统信息化水平实现新的跨越。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建成了完备的雷电检测、气象信息处理、气象信息显示和台风预报保障等软硬件体系,全面形成航天发射气象保障能力,圆满完成了文昌发射场历次重大任务的气象保障工作。

今年年初以来,他和团队又对精细化预报显示汇报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成了多功能气象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并正式投入使用,提高了对文昌发射场天气的监测密度和气象信息处理分析的可视性及可靠性。

“胖五”任务启动以来,作为发射场首席预报专家,郭学文今年10月就进驻到场区,开始任务准备工作。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无论刮风下雨,每个晚上都会到气象会商间加班分析天气。

他,手握火箭飞行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险

【他说】“这么多年来,为了万无一失的目标,我们把安控工作尽力做精做细做极致,同样也为了万无一失的目标,但我希望,自己的这项工作永远深藏幕后、备而不用!”

“为了确保火箭飞行安全,有效保护发射场和航区内的重要目标,需要在火箭飞行过程中进行安全判断,必要时实施安全控制!”

作为此次任务的安控指挥员,胡志宏说,一旦火箭起飞后出现故障,他必须在短短10秒内,根据20多类图像、曲线和近百个关键数据,做出正确的安全判断和决策,实施安全控制炸毁。手握火箭飞行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险,岗位重大、责任重大,胡志宏所面临的压力和考验不言而喻。

1990年,胡志宏从湖南益阳考入北京某高校遥测遥控专业。1993年,大专毕业后,他如愿走近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了航天追梦的人生征途。

投身航天29年来,胡志宏一直在航天测控的一线摸爬滚打,从一名大专生一步步成长为中心测控系统专家。2005年调入中心技术部后,负责任务中的测控总体工作,还扛起了安控岗位的重任。这些年来,胡志宏参与执行了12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10余次担任安控指挥,无一差错。

2016年,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首飞,经验丰富的胡志宏被组织选调,从西昌转战文昌,负责两型火箭首飞的安控工作。

全新的火箭、全新的发射场、全新的技术状态,纵使身经百战的胡志宏亦倍感压力山大。长征七号首飞时,火箭点火起飞后10秒左右,实时显示的火箭飞行弹道参数出现了异常偏差并超出了设定的安全红线,安控工作间内雅雀无声,紧张到令人窒息,两名安控助理汗如雨下,所有目光都落到了胡志宏身上。坐镇安控台的胡志宏,透过眼镜片,迅速参看辅助图像和关键参数,很快给出了“系设备测量偶发误差,火箭本身飞行正常”的判断。最终火箭成功飞天,印证了胡志宏的判断。

“胖五”任务启动后,胡志宏再次接过了安控重担。他带领岗位人员重新拟制了3万多字的安控方案,全程参与数次安控演练,每一项测试、每一次联调都以首次的标准和警醒准备和参与。

他,在祖国的最南端护航“胖五”飞天

【他说】“爱岗、敬业、严谨、细致,这是文昌航天人的宝贵财富。正是有千千万万个航天人严谨细致的坚守和付出,胖五才能一飞冲天、再创辉煌。”

琛航岛,面积0.33平方公里,远离大陆380公里,是我国唯一的也是最南端的深海陆基测控站。火箭从文昌发射场点火起飞后,岛上的测控设备会对火箭进行300s左右的跟踪测量,在这一段重要的征程上陪伴守护着火箭顺利飞天。

来自湖南汉寿的盛午刚,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控技术室工程师,至今为止上岛19次,岛上工作生活820余天。在条件最为艰苦的测控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曾连续驻岛5个多月,先后参与测控任务40余次,为琛航岛测控系统建设、能力形成做出重要贡献。“胖五”任务开始后,他又一次奔赴孤岛,开始了护航火箭飞天新的征程。

作为技术部驻琛航岛测控系统的总体负责人,盛午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严格落实“双五条”归零标准,工作过程中绝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问题。

盛午刚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项工作的要求标准、时限进度,有的甚至精细到分秒。

为了确保此次长五遥三任务万无一失,琛航岛测控设备先后拓展了测量范围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遥控指令发送可靠性;增加了误差修正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测量数据精度;研制了国产平台任务远程支持系统,提升了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故障诊断能力,确保设备更好地适应任务需求。

在这些设备的改造和升级中,盛午刚从零开始做工作,开展设备状态、任务特性分析,准确识别火箭、卫星的每一个参数,做到风险识别到位、参数变量设计分析到位、试验论证到位,先后完成了总体技术论证、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研制质量把关、设备指标验收测试等工作,识别各类风险8项,拟制针对性措施70余项,排查设备隐患5起,有效确保了设备技术状态稳定、可靠,满足任务要求。

他,键上掌控飞天路

【他说】“能执行长征五号发射任务,是我最大的荣光!”

在文昌发射场中心计算机机房内,邹海彬端坐认真注视着电脑屏幕上模拟出的条条曲线——那将是“长征五号”征战寰宇的壮美航迹。

2010年,邹海彬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技术部数据处理室的一名系统工程师。

大部分时间里,邹海彬的工作岗位仅限于方寸的计算机前,靠手中的键盘与代码中的“0”“1”打着交道,可他编写的程序和软件却关乎火箭的飞行安全,掌控着箭体的飞行轨迹。

从“长征五号”合练任务开始,邹海彬就接过了文昌发射场中心计算机系统的相关工作,主要负责火箭飞行数据的预处理、事后处理、飞行过程中的速变参数处理和安全控制四个配置项。

“长征五号”作为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新火箭”“新塔架”“新状态”对火箭飞行的安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未接触过安全控制工作的邹海彬,一边克服其他三个配置项目参数装订、软件维护的繁重工作,一边又加班加点的投入到了安全控制软件研发的攻坚战中。

2016年,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邹海彬负责的安全控制软件在两次首飞任务中,成功实现了对一级箭体残骸轨迹、残骸弹道参数、残骸落点等信息的实时预报,顺利完成了火箭一级残骸跟踪预报任务。

“箭体分离后,‘一级’就像流星一样在广阔的夜幕上留下一道道闪亮的尾巴,而我就是那个抓住流星尾巴的人!”邹海彬回想起那个难忘的夜晚,至今难掩心中的那份神圣和自豪。

参加工作以来,邹海彬先后承担了文昌发射中中心计算机弹道优化与地面精确制导等重大项目的研发、参与了运载火箭落区工作信息化支持系统建设和西昌发射场安全控制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编写等工作。

这次“胖五”任务,邹海彬主要负责遥测预处理和安控两个软件配置项核实后预处理软件,同时担任安控观屏幕员。实时遥测预处理软件为新研软件,软件代码开发工作量大、调试难度高。第三方测试前,出现系统信号异常和系统兼容性问题。为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他连续加班加点两个星期,逐一排查、反复试验,最终定位并解决了问题。

问: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为什么叫“胖五”?

答:它采用了5米直径箭体结构,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比其他长征系列的火箭兄弟胖得多、大得多。

问:“胖五”的优势在哪?

答:它是我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运载能力接近25吨,使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未来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载人空间站都要靠它来发射升空。

不同于目前常规火箭使用的化学燃料,“胖五”的燃料大部分是零下183℃的液氧和零下253℃的液氢——这已经接近低温的极限,所以又被称为“冰箭”。

而“胖五”的动力心脏——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和液氧煤油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的。氢氧发动机以液氢和液氧为推进剂燃料,不仅环保无污染,也是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它单台发动机的推力是目前中国火箭发动机中推力最大的。

问:此次任务有何特点和挑战?

答:任务成功意义大。此次任务事关中国航天由大向强重拾信心,事关中国航天探月三期嫦娥五号任务、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载人空间站任务等系列重大工程推进,政治意义、科技意义、战略意义都十分重大。

技术状态变化大。相对长五遥二任务,长五遥三火箭系统在设计、结构、工艺、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近200项革新,发射场开展了100多项射后恢复项目,对发射场组织指挥、验证管控、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岗位人员流动大。长五遥二火箭飞行失利后,文昌航天发射场2年多未经任务发射,部分岗位人员也进行了调整,任务状态更新、训练要求更高、考核标准更严,这既涉及多项技术变化,也对岗位人员提出更大能力考验。

“胖五”研制发展年谱

1986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设计论证开始。

2006年,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正式立项。

2016年,“胖五”第一次奔向太空。

2017年,“胖五”第二次出征遭遇挫败。

2019年,历时两年,900多个日夜,中国航天人夜以继日查找原因、试验论证、攻克难题,“胖五”归来。

(长沙晚报通讯员 何玲 王玉磊 全媒体记者 匡春林 整理)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