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导读
今天,11月3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6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引领中国扶贫迈入新时代。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同村民座谈。 张目 摄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进展:6年来,全省减少贫困人口684万,平均每年减贫人口超过100万,贫困发生率降至2018年底的1.49%,贫困县由51个减至20个。今年,剩余20个贫困县有望全部脱贫摘帽。三湘大地,这场脱贫攻坚大战的决胜之势已经形成。
环境优美的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 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十八洞村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华丽转身。
今天,湘伴君就带你看看“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湖南的首倡之为。
1、向贫困发起总攻
10月17日,第6个“国家扶贫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再次联合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湖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保持韧劲拼劲,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是自2014年10月17日以来,湖南历任省委书记、省长第6次在“国家扶贫日”联合发表署名文章,聚焦脱贫攻坚。
6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首要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明确省委是“总前委”、市委书记是“纵队司令”、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主攻队长”、村支部书记是“尖刀排长”。层层压实责任,向贫困发起总攻。
湖南建立省领导常态化联点督查脱贫攻坚机制,要求领导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开展“三走访三签字”。省委书记、省长带头走访全省所有贫困县,市(州)委书记、市(州)长走访辖区所有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及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别走访辖区内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
今年新春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就率队出发,20位省领导深入全省尚未脱贫的20个贫困县访贫问苦送温暖并直接联系帮扶,以上率下压实政治责任、坚决兑现承诺、确保如期脱贫。
2月11日 省委书记杜家毫来到凤凰县火炉坪村,看望慰问贫困户龙玉明一家。湖南日报记者罗新国 摄
坚持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乡村实施、合力攻坚,突出抓一把手、一把手抓,明确五级书记的责任,湖南形成了“五级书记抓脱贫、全体动员促攻坚”的生动局面。
自2016年以来,杜家毫5次与贫困县县委书记面对面交流谈心,要求坚决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坚决把贫困县的“帽子”摘下来。
10月25日,湖南省委常委会又专门召开会议部署,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
近日,杜家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再次指出,湖南还有20个贫困县、83万贫困人口,是贫困的最后“堡垒”。要全面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牢牢把握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工作力度和方向,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上聚焦发力,在推进深度贫困攻坚上聚焦发力,在深化作风攻坚、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聚焦发力,拿出韧劲和拼劲,以决战决胜之势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2、 创造多个“全国第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湖南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机制,形成了一批经验做法,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探索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把会场搬到湖南,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的同志深入我省产业扶贫示范点观摩学习。
湘西大山深处,村民为放养的土鸡补充喂食。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在全国率先推出“财银保”,撬动扶贫产业贷款,覆盖51个贫困县。率先推出“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的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放贷205亿元。今年,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现场会在湖南召开。
(今年5月24日,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现场会在湖南召开。 贺威 摄)
建立劳务协作“三张清单”(任务清单、稳岗清单、责任清单)和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探索劳务协作脱贫模式,被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介。
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试点,成功搭建社会捐赠者与受捐者双向互动和有效对接平台。
探索出“互联网+监督”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有效预防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在全国首创脱贫攻坚“三个落实”动态管理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进行监管。用大数据说话,精准决策、管理精准,“三个落实”动态管理监测平台建设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并向全国推介。
3、十八洞村换了人间
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十八洞村已换了人间。
“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这是曾经流传在十八洞村的歌谣,道出千年贫困笼罩下的艰辛与无奈。
6年过去,今天的十八洞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大龄青年纷纷“脱单”,苗寨父老乡亲迎来新生活。
(跟随视频,一起去看十八洞村年轻村民龙金彪的新生活。)
2017年2月,全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湖南省首批脱贫摘帽村。
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至2018年的12128元,村集体经济从空白发展到70万元。
十八洞村迎亲队伍打着红伞迎新娘。湖南日报记者童迪 通讯员龙艾青 摄
今年,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获得了中组部的推介。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之路被认为“根据群众意愿和基层实际,积极创新,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
游客在十八洞村“幸福人家”农家乐品尝苗家特色饭菜。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摄
10月25日,湘伴君探访十八洞村,只见30多台旅游大巴一字排开,游客络绎不绝。坪坝里,有卖油粑粑、猕猴桃的,有煮土豆、玉米棒的,有唱苗歌、打苗鼓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这1670人的游团,是十八洞景区“有史以来”迎来的最大规模旅游团。山村风景、苗寨风情和与贫困斗争的动人故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大山深处,探寻这乡村传奇……
(湘伴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