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大业看湖南】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民间故宫”史与诗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徐亚平 陈勇平 何水滔]

“民间故宫”史与诗

——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走笔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陈勇平 何水滔

依山而建、伴溪而筑的古建筑群栋宇相接,白墙黛瓦自东南向西北铺陈绵延二里许。斜晖,炊烟,飞檐,天井,阁楼,稻黄,果香,鸡鸣,狗吠……金秋的张谷英村,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10月26日,记者走进岳阳县张谷英村,感受“民间故宫”的乡愁。张谷英镇党委书记张文毅说,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祖训家风,让这个传统村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今年国庆假期,景区接待游客6.8万人次,带动本地旅游经济收入1400万元。

古村之美

相传元末明初,先人张谷英“由吴入楚”,选择这方宝地,繁衍生息,至今已达26代。

青山围绕屋宇,渭溪河迂回穿村而过。屋宇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张谷英村有“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3栋主建筑。主建筑的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围。大屋场总建筑面积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

村人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张谷英村古建筑群有木雕和石刻2100多处,竹报平安、孔子问礼等“传统文化密码”以石刻、木雕的形式生动展现。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风格之奇、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该镇镇长黄静介绍,张谷英村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古村之蕴

张谷英村民秉承男耕女织的传统。推磨是古村男人的必修课。在绵延不绝的炊烟里,五谷与清水喂养的石磨,养大了600余年的村庄;咿咿呀呀的纺车声,空灵着古老的天井……天井下、巷道旁,随处可见传统的民俗农事。

“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对联,高悬于“当大门”前,成为600余年来张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历经无数先贤完善,25条家训、5条族戒流传至今,浸润一代代人,形成了“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淳朴风情。新中国成立前,张谷英村走出了一批进士、举人、贡员、贡生、秀才。新中国成立后,村里为国家输送1200多名高级人才。

古村文化促进乡村旅游。记者走进太学第食府时,主人张举安正在厨房挥动着一尺长的锅铲,那口农村特有的大锅里,一条条大约手指长的小鱼和豆浆已经融为一体。张举安称,张谷英村豆腐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无豆腥味且有弹性,久煮不老且不碎。千张皮炒香葱、油豆腐烧猪脚、豆皮鸡肉汤、白豆腐回锅肉……让人垂涎欲滴。

依托餐饮,张举安一年收入约10万元。在张谷英村,像张举安这样的特色农家乐就有146家。

古村之春

在游客体验区,福建游客李先生正带着妻儿体验碾谷,体会“谁知盘中餐”的艰辛。

张谷英村管理处主任毛一民说,景区平时开展纺线、织布、刺绣、碾谷、打铁、打糍粑等民俗活动,传统节日还会舞龙、花鼓戏、皮影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感受乡愁的滋味。

近年来,岳阳县启动张谷英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先后投入近6亿元,加强文旅资源开发与保护,完成旅游接待中心、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古建筑防雷装置等建设,改建民俗展览馆,恢复打铁、刺绣、雕刻、纺纱、舞龙等八大民俗项目。通过走“旅游+文化”“旅游+互联网”等产业融合之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两大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目前,已建成全国大学生艺术写生与创作基地、港澳研学游基地、孝友家风传承馆等,培育了芭蕉扇业、中雅文化、张谷英旅游等龙头企业。芭蕉扇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张谷英油豆腐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今,张谷英镇有文旅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5家、农业特色产业基地3个,总产值近6亿元。2019年,全镇计划完成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完成综合总收入21亿元。

9月22日,张谷英镇被授予“明清民居文旅小镇”殊荣。岳阳县委书记田文静表示,该县将努力把张谷英村打造成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的省级文旅特色小镇精品。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天天都在记录着史与诗,承接着繁盛的过去,通向辉煌的未来。

相关专题:小镇大业看湖南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