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与导弹为伴
——记谭清泉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施泉江 通讯员 辛培虎
“管路气密性检查一定要细心”“数据判读不能有丝毫马虎”……国庆刚过,火箭军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又开始忙碌起来,巡查座座导弹阵地。
今年63岁的谭清泉,有43年与导弹为伴。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一行行坚实的足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谭清泉被评为全国“最美奋斗者”。
矢志不渝跟党走
谭清泉祖籍湖南湘阴,从小就对军队充满热爱和向往,立志长大后戍边卫国。1976年,20岁的他放弃当乡干部和到工农兵大学深造的机会,毅然选择从军报国。
入伍后,他自觉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部队建设,用热血谱写忠诚,用汗水兑现誓言。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入伍第二年便当上副排长,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原第二炮兵技术学院。
1993年,谭清泉作为优秀发射营长,跨基地调入某新组建导弹旅任装备部部长。为了让“杀手锏”武器尽快形成战斗力,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在完成阵地测试、装备配套等大项任务的基础上,带头学专业,亲自作辅导,先后组织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28期,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48人成为技术尖子,组建不到4年便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
关键时刻冲得上
谭清泉把练就过硬专业技术当作职责本分。他精通某型导弹5大专业,先后提出10多项技术改进方案,破解200多个技术难题,研发模拟训练装备80多(台)件,4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作为导弹专家,在导弹发射前,他总是逐个插头、逐个保险进行仔细检查,经他把关的实弹发射任务,没有发生过一次差错疏漏,被誉为导弹发射场上的“装备神医”“定海神针”。
从连长、营长到旅装备部长、副旅长、总工程师……一路走来,哪里任务最艰巨,谭清泉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操作最危险,他就跟进到哪里。
2007年,在执行某型号导弹发射任务期间,靶场突然刮起7级大风,出于安全考虑,训练发射基地的同志建议推迟装填。时任旅长从技术角度征求谭清泉意见:“能不能干?”谭清泉说:“能!如果这是在打仗,战场天气容不得我们去选择!”谭清泉临机调整装填方案,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带领官兵圆满完成装填对接任务,导弹按时顺利发射,并且创下了该型号导弹恶劣气象条件下装填对接纪录。
坚守初心和使命
“叫您别来了,您怎么还是要来呢!”
“只要我还能动弹,就和大家一起干下去……”
2017年,火箭军某导弹旅特装科科长刘得志通完电话,继续组织官兵查验返厂维修归建的某特种装备。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官兵眼帘——谭清泉正向他们走来。
官兵们都知道,谭清泉身体状况不好。2011年,他在肺癌手术中切除了最大的一叶肺,术后仅4个月就重回导弹阵地。如今虽然恢复较好,但仍需坚持服药打针,加上年纪大了,走路稍快他就气喘吁吁。为此,旅里每逢重大任务,都不忍心叫他。然而,只要谭清泉得知有任务,一定会准时到场。
“这批装备手动阀门气密性检测不合格,建议立即组织返厂!”现场仔细查看每一件装备后,谭清泉神情严肃起来。经反复检验,正如他判断一样,个别部件存在瑕疵。刘得志见此连声感叹:“您真是火眼金睛啊!”
其实,早在2016年,60岁的谭清泉便已达到最高服役年限,完全可以回家好好养病、陪伴妻儿,但他主动申请延迟退休,再为导弹事业奋战3年,继续为部队建设发挥余热。
去年9月,在火箭军某战略指挥演练任务准备中,谭清泉以62岁的高龄第7次担任技术总把关,连续数月奔波在训练阵地、中心库和发射场,与年轻官兵一起在白天阴雨连绵、晚上呵气成冰的晋北高原紧张快干,打出了某型导弹“4个首次”“6个之最”的优秀战果。
演练任务胜利结束后,谭清泉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是继续带领参射官兵加班加点展开检讨式总结、梳理任务经验……
在谭清泉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该旅实战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战斗力水平持续提升,多次完成实弹发射、红蓝对抗、战备演练等大项任务,6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旅”,去年还荣立“集体三等功”。
“生命的精彩不在于地位高低、时间长短,而在于把每一天过得有价值有意义。”获得“最美奋斗者”殊荣后,面对记者采访,谭清泉的话语虽轻却沉稳有力,“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只要祖国需要,我仍会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