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黄利飞 秦慧英 王铭俊 胡泽汇 整理 徐行 田超 摄
10月18日上午,长沙国际会展中心,2019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现场,观众在参观悬挂式列车模型。
翻开中国城市交通地图,地铁穿梭地下、轻轨横架空中、高铁“链”起多城,中国的轨道交通便利了你我,更享誉全球。
是什么力量让中国轨道交通如此“光芒万丈”?中国高铁为何能成为“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湖南在此间扮演了什么角色?未来又将怎样影响行业、引领全球?
10月18日,2019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在长沙开幕,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湖南。在轨道交通发展论坛中,政、商、企、研各界齐聚一堂,为全球轨道交通奉上了一席饕餮大餐。
(刘勇)
轨道交通发展要做好规划先行、适度超前
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刘勇
本届博览会是首届、也是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唯一的专业展会,它对落实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流、推动中国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业对外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25年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也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融资的主力银行。截至2019年9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共支持了45个城市、379个轨道交通项目,支持里程约9300公里,累计承诺贷款2.68万亿元;在长沙,国家开发银行累计融资支持了10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支持制造业发展和地铁建设等。
轨道交通发展在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不要一哄而上,而是要根据人口密度、GDP的发展和规划要求,做好规划先行、适度超前。
要继续推进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发展,特别是解决卡脖子工程的建设。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的水平。其中包括加快完善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进高铁的技术集成创新,实现由追赶型向领跑型的转变。
要依托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建造智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还要充分利用政策和资源优势,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效益控制风险。目前长沙建地铁,平均每公里的造价是6.8亿元,而上海、北京每公里地铁的造价已超过10亿元,成本高的现实,促使我们要想办法加强项目综合收益的平衡,让轨道交通既能服务于民生,又能通过一定的运营模式提高自身收益,从而实现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开发银行将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准确把握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新任务和新要求,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对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助力。
(徐宗祥)
打造智能轨道交通生态圈,提供更好的交通出行体验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执行董事 徐宗祥
去年9月,在德国柏林轨道交通展上,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中车制造的新一代碳纤维地铁车辆,全碳纤维车身要比不锈钢或铝合金减重13%,而且车辆运行更平稳、乘坐更舒适,客室噪音更小,自动驾驶、智慧车窗、智能空调、自感知照明系统,智能无处不在。
今年5月,在青岛国家高速创新中心,我们下线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试验样车,标志着中国中车在磁悬浮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
近年来,中国中车坚持以创新驱动打造智能轨道交通生态圈,并基于全球互联网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不断将新技术与现有产品紧密结合,努力为大家提供更良好的交通出行体验。
通过顶层设计,将数字化转型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中车智造2025》,提出建设十大重点工程,确立标准化、精益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实施路径,明确了未来五到十年的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
持续开发智能化新装备,力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迈上中高端。“复兴号”就是典型的智慧产品,整车设置了2560个传感器,能够对列车关键系统和部位的温度、速度、压力、绝缘性能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我们还正在研制能够自驾驶、自监控、自诊断、自决策、自控制、自恢复的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产品。
培育打造信息时代企业必备的协同研发、精益管理、柔性生产、敏捷供应链、科学决策等新型发展能力,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和效率。截至2018年底,中车所属31家制造类一级子企业80%通过贯标评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领先全国制造业平均发展水平。
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提升企业发展质量。2016年,中国中车建成了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条变流器数字化柔性化生产线,使生产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7%、生产效率提升33%、能耗降低10%;后又建成了轨道交通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实现对2000列左右动车组车辆状态的实时监测、远程可视和协同运维,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特别是高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未来,中国中车将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潮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联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全产业链数据链条,用数据增值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以创新、变革、提质为动力,构建智能产品体系、智能制造体系、智能服务体系和智能交通体系,从而构建起智能轨道交通生态圈。
(赫曼托·德维特莫科·莫伊尔若索)
欢迎中国投资者成为我们铁路项目的投资方
印度尼西亚铁道协会会长、前交通铁路总署署长 赫曼托·德维特莫科·莫伊尔若索
印度尼西亚铁道协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它汇集了印度尼西亚铁路方面的专家,协会希望通过各方参与,共同实现印度尼西亚2030年的铁路建设愿景,即到2030年增加1.21万公里的铁路线,为印度尼西亚2.6亿人口提供高质量的铁路出行工具,这主要涉及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面积较大的岛屿。
印度尼西亚2030年铁路建设的愿景,具体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铁路建设变得更加高科技,并且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互补,同时能够响应国家发展的要求;二是运输和交通系统要变得更加安全可靠;三是国家发展战略明确,要创造更好的、更开放的投资环境,吸纳国有企业和私营部门等运营商参与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四是注重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我们希望铁路的发展是竞争性、综合性、高科技协同发展的。
印度尼西亚目前规划的铁路建设项目包括苏门答腊、北苏门答腊岛等地的轻轨以及其他长达1万公里的铁路建设项目,这大概需要650亿美元的投资。印度尼西亚政府将通过财政拨款,来支付大约36%的资金投入,其他部分需要由国有企业或者私营企业来完成。目前,印度尼西亚正大力采用PPP模式,鼓励和欢迎来自私营部门等各界的投资,欢迎中国投资者成为我们铁路项目的投资方。
总体来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印度尼西亚的目标是铁路网达到9210公里、城市轨道网达到3755公里。为保障各方权益和这一目标的实现,印度尼西亚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目前主要依据2017年的铁路法和2016年的61号法令来指导行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广泛合作,到2030年,印度尼西亚将会大幅度增加铁路运营能力。
(陈兰华)
高铁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陈兰华
中国高速铁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不但走完了发达国家高速铁路几十年发展的历程,而且还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100年,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
1964年10月1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当时开通的长度512.4公里,建设标准应为200公里/小时,后来几经改造提速到260公里/小时。到现在经过55年建设,全世界有1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铁路共4.3万公里,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其中中国2004年底掀起大规模的高铁建设,现在已经开通运营的高速铁路大概是3万公里,占全世界的2/3。
德国和法国高铁的运营速度为320公里/小时,日本的新干线运营速度为260公里/小时,其他国家都在300公里/小时以下。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运营标准是350公里/小时,运营试车速度达到了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最高速度。不管从体量还是从质量,中国高铁都引领着世界高铁技术。
中国高铁人在确立中国高铁发展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的时候,就是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正确路线进行的,通过大量自主的科学研究,短时间内创造出了世界上最高标准的中国高铁成套技术。现在在中国大地上跑的高速列车,都是中国的和谐号和复兴号,没有其他任何国家的品牌,中国人的智慧让高铁升级成了陆地上会飞的巨龙。
中国高铁不但使中国人骄傲和自豪,也让西方发达国家称奇,它的快速成功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人民的需求,及时做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展高速铁路的英明决策。铁路人响应党中央加快高铁建设的号召,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人民铁路人民建的正确建路思想,苦干实干拼命干,以时不我待的决心,承担起了在高铁行业率先实现伟大复兴的重任。
(王禾)
“中国建设”助力国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 王禾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同时扮演着促进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和互联互通的重要角色,一批大项目顺利推进实施。
2014年通车的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到伊斯坦布尔的高铁,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参与修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2016年开工的印尼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技术、标准“走出去”落地的第一个项目。2016年,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亚吉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中国铁路“全产业链出海”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通车的肯尼亚蒙巴萨至内罗毕标轨铁路项目(蒙内铁路),是首条完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装备建造、中国运营维护的国际一级铁路。
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方面,巴基斯坦拉合尔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以色列特拉维夫轻轨项目、马来西亚动车组项目、美国波士顿地铁项目等,都是中国企业参与或承建的代表性项目。
随着越来越多的铁路项目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海外落地,中国企业从单一参与建设到投资建设运营,从配件出口到整车、技术、服务出口,从发展中市场到发达市场,成为穿行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建设”品牌的铸造者和推广者,也是助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力量。
当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企业已成为国际基建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2019年,75家中国内地企业名列美国《工程新闻纪录》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占上榜企业总国际营业额的24.4%。在业务范围上,呈现地区分布广泛、区域集中度高的特点。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半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业领域上,涉及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工业与民用建筑、石化、通信等,其中交通运输的业务规模连续多年位居首位。
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是目前中国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博览会,会议规模大、专业观众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愿与国际业界共同利用好博览会平台,促进会员企业与国际业界交流思想和技术、寻求机遇与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倡导中国企业与世界各国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开展开放包容、务实有效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中国企业和各国企业优势互补,实现“1+1+1>3”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