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初心——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郭亮:“爱国岂能怕挂头”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唐婷 黄赛雯 罗周星]

大革命时期党的杰出活动家郭亮——

“爱国岂能怕挂头”

【红色档案】

郭亮临刑前写给妻子李灿英的遗书,现存于中央档案馆。图为郭亮纪念园展出的遗书仿真件。 唐婷 翻拍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婷 通讯员 黄赛雯 罗周星

【档案故事】

灿英吾爱:

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此嘱。

临死日 郭亮

这封泛黄的遗书(仿真件),静静地陈列在郭亮纪念园郭亮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里。陈列室另一端,张贴着《粤汉铁路全体工人罢工宣言》的影印件,为郭亮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时亲笔起草。

一封遗书、一份宣言,穿越近百年风云,犹有风雷之声。一位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至死不渝的忠诚跃然而出。

9月中旬,记者走进望城区铜官街道,寻访“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大革命时期党的杰出活动家郭亮留下的革命印记。

毛泽东介绍入党的青年学生

1901年,郭亮出生在望城县铜官镇射山冲上文家坝(今望城区铜官街道郭亮村)。

郭亮从小好学多思。1912年,年仅11岁的他写下一首《问问社会》的白话诗,表达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

回顾郭亮革命生涯的开端,研究郭亮多年、曾任望城县委副书记的冯正其老人,讲述了一段郭亮与毛泽东结识交往的特别故事。

1915年秋,郭亮考入长郡中学读书。一天,他到湖南第一师范拜访同学,那位同学不在,却巧遇洗冷水澡回来的毛泽东与蔡和森,两人由此相识。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传播介绍新思想,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一向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郭亮被毛泽东的文章深深吸引,开始有了明确的革命思想。

1920年,郭亮考入第一师范第二部,其时毛泽东在一师附小担任主事,郭亮经常去向他求教。经毛泽东介绍,郭亮加入新民学会。

在毛泽东领导下,郭亮开始参加工人运动,最初是组织长沙的人力车工人罢工。这个刚过20岁的青年学生,“展现出他极善于接近和鼓动群众的才能。”

1921年,郭亮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南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

“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

从长沙出发,沿湘江北去30公里,便是铜官。正午时分,蝉鸣不止,青山环抱、翠竹掩映中的郭亮纪念园更显一份静谧与庄重。

郭亮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浓缩在纪念园的郭亮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里。参观一块块展板,触摸一件件实物,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扑面而来。

1922年9月9日,由郭亮组织和领导的粤汉铁路三千工人大罢工震撼全国,揭开了湘区第一个工运高潮的序幕。

一个细节至今令人血脉偾张:反动当局大肆镇压工人罢工,唆使软弱工人行车破坏罢工。眼看列车就要进入岳州站,郭亮第一个卧倒在铁轨上,身后几百名工人一拥而上,跟随他卧倒下去。军警胁迫火车司机轧过去。火车头的排障器已触到郭亮的脊背,郭亮用手顶着排障器,喊道:“开车的工友,天下工人是一家!不要替资本家杀害自己的阶级兄弟呀!”列车被迫后退。

首战告捷,让郭亮在湖南工人运动中声名远播。

此后,郭亮在湖南组织的数次工人运动得到毛泽东的赞赏,成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谈起郭亮,赞扬他是“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

1927年5月,郭亮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并先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湖北省委书记等职务。1928年1月,受党中央派遣,郭亮担任湘鄂赣边特委书记,在岳阳组织武装起义,使湘鄂赣三省边界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

1928年3月27日,由于叛徒告密,郭亮在岳阳被捕,随即被押往长沙受审。软硬兼施后,郭亮留下了这句著名的口供:“开眼尽是共产党人,闭眼没有一个!”

两天后,郭亮被秘密杀害于长沙司门口前坪,年仅27岁。临刑前,郭亮给妻子李灿英写下锥心遗书。

“湘江荡荡不尽流,多少血泪多少愁!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1916年,年仅15岁的郭亮在长沙街头看见被杀害的革命党人的头颅,义愤填膺,咏作此诗。12年后,他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传遍中华大地。

烈士精神激励后来人

郭亮纪念园的负责人是郭亮侄孙郭龙辉,守护纪念园已有10年。他告诉记者,郭家世代耕读,都是勤勤恳恳忠厚正直的人。

郭龙辉讲述这位族中先辈牺牲的细节,令人落泪:郭亮被害后,反动派将他的头颅悬挂在长沙闹市中心司门口示众,后又移至家乡铜官东山寺戏台上。郭亮亲属及铜官工友将他的头颅和身体分别“偷”回后,请皮匠缝合,因不能公开下葬,只能连夜安葬到其大哥的墓地中。

1957年 ,望城县政府为纪念郭亮诞辰56周年,采用铜官特色陶瓷为郭亮修建了烈士墓,树起墓碑。

“郭亮留下‘以继余志’的遗言,始终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人。”冯正其打小就听老人讲述郭亮的故事,他说,一代代望城人都在郭亮精神感召下成长、奋斗。86岁的冯老曾与雷锋同事,他告诉记者:“雷锋精神的形成,也离不开郭亮精神的滋养。”

今天的望城,处处都有“郭亮”。烈士幼年读书的东山寺小学更名为“郭亮小学”,他经常发表演讲的东山寺戏台改建为“郭亮亭”,还有郭亮村、郭亮路……这些,都凝聚着人们对烈士的深厚感情和无限崇敬。

相关专题:回望初心——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