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8)•民生改善篇】

壮丽70年,三湘大地铺开多彩民生画卷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卢小伟 张圣曜]

【图解】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湖南人的日子越过越“韵味”(请点击图片)


华声在线9月18日讯(记者 卢小伟 张圣曜)9月18日,湖南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健委、省人社厅和省住建厅等五部门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民生改善方面成就,并答记者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全省民生改善工作持续努力,民生改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三湘大地铺开多彩民生画卷。

四大历史性跨越,推动教育走向新起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70年,湖南教育事业筚路蓝缕,逢山开路,实现了四大历史性跨越——

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跨越、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跨越、从“没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以及“底子薄”到“家底厚”的跨越。

1949年,湖南近3000万人口中,8成是文盲半文盲。70年来,除小学数量进行优化调整外,在校生人数由207万增加到1350万,教育总规模居全国第7位。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义务教育年均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教育百废待举。70年来,教育质量飞跃提升。“桃江经验” “东安经验”“汨罗素质教育经验”等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1978年以来,累计培养博士、硕士、学士230万人。4所大学、12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诞生了 C/C航空制动材料、超级计算机、中低速磁浮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

70年来,“有学上”的任务已经完成,“上好学”的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权,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2%以上,107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国家认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教育底子薄、基础弱。如今,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持续增强,高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超过98%,获批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达到97%以上。走进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基本民生保障稳步发展,展现湖南温度

老有所靠,幼有所养,彰显社会的民生温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儿童福利事业,基本民生保障得到加强和改善。70年,省级以上民政事业资金由556万增加到200多亿元,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由6317个增加到2.88万个。目前,民政常年保障服务对象1500多万人,覆盖全省总人口近20%。

1999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2007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2009年建立临时救助制度,2014年实施全省低保最低指导标准,2016年全面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湖南社会救助体系一步一个脚印,织就一张“民生大网”。

2017年,又实现农村低保与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96.4万名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决。慈善救助困难群众累计2000余万人次。

养老制度是国家最基本的福利制度,70年代全省仅有福利院7所,目前已有各类养老机构2358家,养老床位44万张,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儿童福利事业也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先后组建生产教养院、育幼儿童教养院,70年代后逐步改建为社会福利机构,全省现有儿童福利机构60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04所。

2016年,又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目前关爱保护留守儿童68万人,建成乡村儿童之家2.2万个。在全省1933个乡镇(街道)、2.9万个村(居)分别设立“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全面提升基层儿童福利水平。

就业优先,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饭碗”是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70年来,湖南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群众的“饭碗”越端越牢。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代就业方针,70年来,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就业大军”也不断壮大。我省城乡从业人员规模由1950年末的1107.76万人扩大至2018年末的3738.58万人。重点群体就业稳中有进,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全省169.5万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9.2%。

70年来,我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保险制度,到90年代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再到新时代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制度框架基本成形。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整合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目前,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921万人、工伤保险798万人、失业保险590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工伤、失业保险已覆盖全体职业人群。“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广泛惠及三湘父老。

彻底扭转积贫积弱状况,健康湖南潮涌奋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卫生健康工作者秉持保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彻底改变了解放前积贫积弱的医疗卫生状况,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8年的76.7岁。妇女和儿童健康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城市居民15 分钟、农村居民3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

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有效防止了埃博拉、寨卡等新发传染病的输入。三级公立医院实际平均开放床位数居全国首位;三级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为全国第二低。将基本消除村卫生室“空白村”列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村卫生室建设迈入规范化、标准化阶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2016年我省成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形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覆盖所有三级医院和县级医院。

健康扶贫等惠民工程成效明显。落实 “三个一批”健康扶贫机制,实施“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贫困人口重病患者救治措施。对贫困人口实施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

贯穿“四个住建”,提升“住”在湖南获得感

住有所居是民心所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始终贯穿“四个住建”一条主线,倾力打造“政府+协会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一个体系,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大跨越。城镇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236万人增长到2018年38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02%,“村民”逐步转型为“市民”。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省市区总面积达51437平方公里,较1982年增长超过6.1倍,三湘大地旧貌换新颜。

住房保障实现大发展。201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8.8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4.9平方米,增幅达12.5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3.1平方米,增长超过6倍,无数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变成现实。全省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达到306.9万人,1995年以来累计发放个人住房公积贷款2935.4亿元,超过134.2万户城镇职工受益。

人居环境改善实现大突破。全省累计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159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20个,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5%,以前的“黑河臭水”变成了如今的“汩汩清流”。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县城)1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39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38个,中国传统村落658个,全国绿色村庄1430个,宜居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70年湖南成就权威发布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