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7)•创新引领篇】

壮丽70年,红色热土创新潮涌增添“湘动力”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卢小伟]

【图解】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增长130倍 科技成果彰显湖湘创新力量(请点击图片)

华声在线9月17日讯(记者 卢小伟)9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科技厅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童旭东介绍,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南这一方红色热土创新潮涌,从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从科教兴湘,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强力推进;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省科技事业方兴日盛,日新月异,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引擎和支撑。

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科技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1954年,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研制成功;1956年陈国达教授开创“地洼学说”,被列入世界科学史年表;1973年袁隆平院士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世界上率先获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广大科技者与祖国同行,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取得了一些具有湖南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彰显了湖湘创新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21世纪,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C/C航空制动材料等标志性创新成果相继诞生;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力,隧道掘进装备(盾构机)、“海牛”深海钻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等尖端产品持续涌现。2016-2018年获国家科技奖励56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科技投入方面。改革开放前,科技投入主要来自政府投入。到2018年,我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达129.94亿元,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0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658.3亿元。近10年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57个,投入资金11.7亿,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显著。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有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约0.4万人;到2018年,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1万人,其中在湘院士76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1367人。

此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完善。解放前夕,全省仅有3个研究性机构。目前,全省拥有省属以上科研院所67个,普通高校109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8家。长沙、株洲、衡阳3市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浏阳、资兴、湘阴3县(市)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从“支撑”到“引领”,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凸显

高新技术产业反映科技创新能力。70年来,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长沙高新区于1991年获批,目前全省已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0个省级高新区。我省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增长率居全国第2位。本世纪以来,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工程机械独占鳌头,世界50强中湖南占有3席。高新技术企业从零起步,2018年总数达到4660家,今年超过160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将提前实现“2020年总数增至4800家”的“十三五”规划目标。

自创区体现科技创新“硬实力”。70年来,湖南自创区龙头核心作用明显,创造了广受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建设“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的重要支撑。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总结成绩时,将长株潭列为全国三个快速增长自创区之一。

创新创业凸显科技创新活力。湖南贯彻中央推动“双创”部署,着力完善从孵化、培育,到发展壮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主体潜能与活力。成功举办五届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7040个项目报名参赛,帮助参赛企业已获得创业投资超过15亿元,获得贷款授信超过9亿元,培训创业者2.5万余名。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彰显科技创新实效。70年来,湖南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省技术市场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近年来,出台《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搭建潇湘科技要素市场等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2018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1.7亿元。今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年”行动,1-8月,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3399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75.39亿元,同比增长114.47%。

从“支持小众”到“服务大众”,全省人民获得感有力提升

70年来,全省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小众领域不断走向大众,服务社会民生发展。

服务脱贫攻坚特色鲜明。从1986年起,先后开展了面向贫困县、集中片区、驻村建整等科技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安排科技扶贫资金6亿余元,选派1.3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2018年起,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全省123个县市区全覆盖,累计培训28万人次、推广新技术1161项、引进新品种1125个,通过扶贫龙头企业精准帮扶带动80多个贫困村发展、1.4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服务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亮点频出。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开展防治研究,鼠疫、霍乱、天花等恶性传染病已在全省绝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工业污染、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及地方病病因等进行调查研究。本世纪以来,以湘江母亲河保护行动为重点,突破重金属污染治理高效清洁冶炼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8个、省级39个。实现临床医学协同创新网络全省各市州全覆盖,基因诊断治疗技术,干细胞生殖技术,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群防群治成效显著,出生缺陷防治等重大专项即将实施。

科普工作不断强化。上世纪50年代重点面向生产实际传播实用技术。80年代科普工作侧重点是农村,随后扩展到城市,逐步深入到社区和工厂。90年代科普面向广大青少年和各级领导干部。2001年以来湖南连续举办19届科技活动周。目前,全省建有省级科普基地200家,构建形成了普惠、开放、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全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10年的2.2%上升到2018年的7.84%。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迈上新台阶

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与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及十几个全球或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了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6家,搭建了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意工业设计湖南中心、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等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且有国际视野的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和创新团队。

优势技术沿“一带一路”加速“走出去”。积极创新对外合作机制,组织实施科技援外项目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学员近千人,推动杂交水稻、油料植物、中小水电、眼科医疗等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应用。推动省内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优势领域的创新主体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速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走出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研发机构200余家。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70年湖南成就权威发布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