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桥梁既有其“一桥飞架南北”的实用价值,又体现出不断发扬的建筑美学。
踏桥走湖南,你会发现很多桥相当有趣味。
芷江,
龙津风雨桥。
该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贯舞水东西两岸。
湘西的风雨桥很多,它曾是最长的一座,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半里廊桥半里市”的印象让人深刻,一座桥上居然吃穿住用的东西都能买到,一座桥上居然有三家牙科诊所,一座桥上居然是当地人的舞池和牌场。
这座龙津风雨桥留给人的印象就是温暖,
一座桥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满满当当都是市井的味道。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
取名“云天渡”,“天桥合一,以渡天下之人”。
桥面全部采用透明玻璃铺设,实现了最初提出的“隐形”桥的想法。
桥总长430米、宽6米,是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
在云雾之间,大桥宛如千尺白绫在其中若隐若现,
“渡”既是将人渡过峡谷,也将同行之人的心渡得更加接近。
踏桥而行,
它们纪录着湖南过往的峥嵘岁月里,那些城市的巨变,
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大变迁。
衡阳湘江公铁大桥,
诞生于国破家亡的战争年代,经历了战火的焚烧,
重生于国家中兴的和平年代,参与了复兴的伟业,
是湖南第一座、新中国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建成的又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湘潭一桥,
1959年11月2日正式破土动工。
那时的湘潭被湘江分隔为东、西两部分,
因为没有桥,人们一直靠渡船来回江畔。
它是湘江上第一座公路桥,也是当时全国第一大公路桥。
同样,在没有桥的年代,
长沙人过河只能依靠摆渡或者轮渡,过一趟河总要花不少的时间。
直到1972年,在五一大道西端与溁湾镇之间,
建起了一座横跨橘子洲的“长沙湘江大桥”(后更名为橘子洲大桥)。
从动工至建成,长沙市机关、部队和各条战线,
共有900多个单位,80多万人次,到大桥工地参加了劳动。
它是新老长沙人记忆中“故乡的桥”,深深地被城市人们所珍爱。
踏桥而行,
你会看见太多的超级工程。
它们印刻着技术的进步。
湖南屋脊——壶瓶山,是全球二百个重点生态区之一,
被誉为“地球怪圈”(北纬三十度)上的“自然迷宫”,东半球上的“诺亚方舟”。
对于壶瓶山区域的广大群众来说,
要走出大山,走进县城,必须经过一座石拱桥——黄虎港石拱桥。
这座桥是载入中国近现代桥梁建设史的一座大桥。
1958年,它成为中国当时跨径最大,桥孔最高的石拱桥,
使中国桥梁建筑技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在此背后,是1200多名石门县民工、840名公路专业人员的呐喊与拼搏,
是一年零三个月的汗水与热血。
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桥,
凌驾于一湖绿水之上,
总投资37亿元。
其主跨长度在钢桁加劲梁悬索桥中,
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被称为世界桥梁建设的“超级工程”。
1996年12月19日,
来自华北、西北、中原、中南等地的10支建设大军汇集在东风湖大堤外的一片湖滩上。
洞庭湖大桥,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大型湖泊上建桥,
神州大地为之一惊。
矮寨特大悬索桥,
两旁峡谷高低差达数百米,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的一道天堑,
大桥被誉为中国真正具有原创技术的两座大桥之一,
在施工中创下四个世界第一,
其中主跨1176米,创跨峡谷悬索桥中世界第一,
从此天堑变通途。
在郴州的云雾缭绕、崇山峻岭之中,
当赤石特大桥塔身以S形“小蛮腰”映入眼帘时,
带来的是一种震撼的建筑美感。
作为同类型桥梁中世界第一大跨径高墩多塔混凝土斜拉桥,
赤石特大桥被誉为湖南境内与矮寨特大悬索桥比肩的“超级工程”,
大桥修通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创造7个世界第一。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桥,是人类用来跨越天然障碍的建筑构造,
自古以来,跨越一方山水,连通一座城市,桥功莫大焉。
如今,一座座桥梁早已成为湖湘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踏桥而行,
湖南的脚步铿锵,坚定。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王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