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人民城市为人民
——“牢记嘱托,湖南行动”系列报道之八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淦璋
“城镇化是一门科学,不能蛮干。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切不可流于肤浅,失之偏颇;对于城镇化的实践,亦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蛮干。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湖南坚持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考虑“人、地、业”与城乡协调发展。全省城镇化率从2013年的47.96%提升到2018年的56.02%,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5年累计新增常住城镇人口约530万人。
长株潭城市群加快融合,构筑“中部崛起”新高地
呈“品”字形分布的长株潭城市群,以全省1/7的面积,贡献了全省4成以上GDP。
省委书记杜家毫明确提出,新常态下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要努力打造全省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升级版、中部崛起新高地、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几年来,长株潭提速交通建设,打通城市群发展的“任督二脉”。眼下,长株潭“三干两轨”项目中,“三干”(即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两轨”中的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项目即将开建,长株潭城际铁路“四完善两加快”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构想正在落地。
省委、省政府注重完善长株潭一体化顶层设计,大力推进三市深度融合,让城市发展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上来。
2018年10月,长株潭三市召开首届联席会议,共同签署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等3个纲领性文件;三市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共编制了14大项、20分项合作实事。
今年8月,长株潭三市围绕20项具体合作实事,细化责任分工、优化合作模式、深化落实举措,一体化工作又取得新进展。
在长株潭三市交汇地区,我省规划523平方公里的“绿心”,彰显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绿色生态特色。“绿心”地域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和建设协调区,原有的工厂已全部搬迁。这里不仅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大型城市群“绿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绿心”。
依托长株潭城市群,湖南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带动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超高速列车、超级计算机、超高产杂交稻等“世界级”科技成果,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千亿级”主导产业,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引得全国瞩目。
2018年,长株潭三市GDP达到15800多亿元,与武汉市经济规模相当。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中部崛起”的新支点。
放射状城镇轴正在形成,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
2015年,湖南城镇化率突破50%,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新的“城市时代”开启。
随着多条快速交通网络完善,城镇之间的联系不断强化,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四大放射状城镇轴:长-岳城镇发展轴、长-衡-郴城镇发展轴、长-益-常城镇发展轴、长-娄-邵-怀城镇发展轴。
长-娄-邵-怀城镇发展轴,沿着沪昆高铁、沪昆高速等交通干道,产城融合不断集聚区域人气。高铁娄底南站的“联创小镇”、高铁新化南站的“文印小镇”,“高铁+产业导入”新模式,激活了周边片区开发;在沪昆高速邵阳沿线,7个省级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近2000家,“百里工业走廊”大幅提振城镇开发;高铁怀化南站经停高铁动车达到143列,交通枢纽引来滚滚人流,推动城市向南发展,一座高铁新城已然崛起。
随着城镇发展轴不断延伸,进一步带动区域板块联动。在长株潭核心引领下,环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各显优势释放发展潜能。
环洞庭湖,做足水文章,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环湖公路网、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内河港口等互联互通项目加紧推进。
大湘南,瞄准产业链高端,承接产业转移风起云涌。这里南邻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大湘西,以武陵山片区为主战场,产业帮扶、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等扶贫措施精准到位,城镇化建设阔步向前。
遵循区域发展水平梯次明显的现实,全省构建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的平衡协调发展新格局。
据《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8》,长沙市已成为特大城市(500-1000万人),株洲市、衡阳市跻身Ⅱ型大城市(100-300万人),岳阳市、常德市、湘潭市、邵阳市、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市、娄底市、长沙县、耒阳市步入中等城市(50-100万人)行列;望城撤县改区、宁乡撤县改市、株洲县改为渌口区、邵东撤县设市,搭上新型城镇化的快车。
统筹城乡发展,全省实施“百城千镇万村”工程,以1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为主中心,以1000个乡镇为次中心,带动周边10000个村,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的核心是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湖南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两房两棚、两供两治”(指公租房、农村危房和城市棚改、国有工矿棚改;供水、供气和污水、垃圾治理)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在省财政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每年仍大幅提升了“两房两棚”建设配套标准和“两供两治”省级补助。
实际效果明显。仅2014年和2015年,全省“两房两棚、两供两治”直接投资就高达1400多亿元,并间接拉动了建材、装修、环保家电等行业的消费需求。城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供水水质、燃气普及率、污水垃圾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湘江保护与治理成为省“一号重点工程”,2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湘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80%的干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常德穿紫河、长沙圭塘河、郴州秧溪河等城市内河,昔日黑臭的“龙须沟”,如今变身城市“生态河”。
今年4月,全省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会召开,提出着重抓好安全供水、气化湖南、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智慧建设增效等六大工程。
住有所居是安居乐业的起点,稳定房价是宜居宜业的关键。2018年6月,长沙出台“全国最严”楼市调控政策,全面打响“反炒房”攻坚战;同年7月,湖南发布“湘十一条”,省内重点城市房价猛涨势头得到控制,让人对城市的未来更有盼头。
留住文化根脉,点亮城市记忆。长沙棚改探索了一条“留、改、拆”并重的新路子,改善了人居环境,也让都正街、高正街、百果园等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岳麓山大学城整体提质后更显活力,千年学府正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城”目标挺进。郴州裕后街、常德老西门、永州柳子街、湘潭风车坪等老街古巷,通过有机更新,守住了城市的风貌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探索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湖南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