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创新引领最强音
创新引领,正成为湖南发展的最强音。走过70年岁月,创新带给湖南的荣耀历历在目,创新带给湖南的启示也更加清晰。
湖南的创新家底怎样?科技人员数量增长几十倍,每年研发投入从几千万元增长到几百亿元,从新中国成立初仅有的3家科研型机构发展到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
>湖南的创新高地在哪里?始于国家首批科技开发试验区的长沙高新区带了个好头,30年后,湖南涌现出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4个省级高新区。随着“135”工程的实施,创新高地队伍大规模扩容,加入大量新鲜血液。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则以深厚的创新底蕴成为高地中的高峰,获批4年多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创新为湖南赋能能量如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释放出的能量不断累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创新型省份建设快马加鞭。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今天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湖南发展成就巡礼(领域行业篇)》系列报道首篇《创新引领新湖南》,向这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致敬。
70年来,创新引领在湖南发展路径中留下越来越清晰的足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创新引领新湖南
8月9日,一辆磁浮列车通过长沙磁浮快线浏阳河大桥段。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编者按
70年光辉历程,70年三湘巨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南发展成就巡礼(领域行业篇)”大型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社会民生、民主法治、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全省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奋发有为、砥砺前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李小兵 任彬彬
◎名片
2014年10月10日,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高产示范田,袁隆平院士在和农业专家交流。(资料图片)曾勇 摄
超级杂交稻
培育超高产水稻是近年来国内外水稻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1996年,农业部设立“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先后实现项目一、二、三、四期目标,多次创造水稻百亩片平均亩产世界纪录。最新的纪录是云南个旧百亩片平均亩产达到1152.3公斤,成功突破17吨/公顷的攻关目标。涌现了“Y两优2号”“Y两优900”等超级稻明星品种。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超级稻累计推广应用14.8亿亩,所占水稻种植面积比重提高到30%。
2018年6月27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国防科技大学牵头研制的“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系统”。 何书远 摄
超级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代表一个国家在信息数据领域的综合实力。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首次让中国超级计算机站到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天河二号”连续6次登上国际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榜首。据测算,“天河二号”的峰值计算速度达到每秒5.49亿亿次,而持续计算时的速度每秒可达3.39亿亿次。假设每人每秒钟进行一次运算,“天河二号”运算一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算上1000年。
“天河二号”支持重点用户单位超过2800家,支持国家课题超过800项,在大气海洋环境、天文地球物理、新材料新能源、工业装备制造等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应用成果。
2018年9月23日,开往香港西九龙站的G6113次高铁从长沙南站发出,长沙至香港高铁开通运营。
超高速列车
中国超高速列车的发展,离不开湖南株洲这个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强大的创新能力。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提供牵引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曾跑出486.1公里的最高时速,创造了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速。2017年6月25日,装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八大子系统产品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在京沪线开跑,9月21日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成为世界商运速度最快的高铁。
今年6月,可用于时速400公里列车的制动盘与闸片在株洲下线,打破了德、日等国对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垄断。
2018年6月13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右边红色列车为磁浮1.0版,左边绿色列车为磁浮2.0版。
中低速磁浮列车
2015年12月26日,全长18.55公里的世界最长中低速磁浮线——长沙磁浮快线试运行。2016年5月6日,长沙磁浮快线开通试运营,成为中国首条投入商业运行的中低速磁浮线路。这标志着中国磁浮技术实现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覆盖,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之一。
湖南磁浮在国内首次建立较为完善的中低速磁浮运营、检修维护体系,填补国内自主化商用磁浮车辆设计、制造、运营等方面的空白,先后接待新加坡、奥地利、德国等30多个国家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50多个城市前来考察。由湖南提供技术、装备并承建的磁浮快线,在全国一些地方已进入紧锣密鼓筹备阶段。
6月25日,位于湖南株洲的中国动力谷大厦。近年来,株洲市深入推进中国动力谷建设,凭借其创新实力一次次惊艳亮相,吸引世人目光。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2年,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推动下,致公党中央将“湖南长株潭自主创新”列为1号参政议政重点调研课题。这也是“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首次进入公众视线。2014年底,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获批建设,是第6个获批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未来10年,自创区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3年多来,湖南推出一系列措施,长株潭自创区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成为建设“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2015年3月25日,长沙长泰机器人公司,工作人员对“长沙一号”机器人进行调试。
这个夏天,因了创新,三湘大地更添火热。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信号系统,已具备为全球用户提供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
国内首批量产L4级(即高度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红旗E·界,正式亮相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
工程机械的名片级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交出了漂亮的半年报,净利润大幅增长。两家公司大力持续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回报丰厚。
……
回首70年前,三湘大地一穷二白,创新的种子艰难萌芽。走过不平凡的70年,随着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湖南对创新的追逐日渐白热化,创新型省份建设正快马加鞭。
人才与投入大增,高水平成果频出,创新家底越来越厚
如果说GDP是区域经济规模排名的最显著指标,创新家底则蕴藏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深层密码。盘点湖南,可以看到清晰的创新发展脉络,也可以预见未来。
创新,最大的资源是人才。据湖南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70年来湖南科技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增长了40多倍,到2018年总数达到179万人,而且高层次科技人才增长迅速,数量居中部前列。
袁隆平、黄伯云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科学家长期工作在湖南,三湘院士总数达82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1367人。近两年来,长株潭三市更是按下了快进键,共引进70余个省外院士创新团队、1100多名高层次专家来湘创新创业,55名湖湘青年英才先后入选国家千人、万人等“国家队”。
科研平台是人才施展拳脚的重要阵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仅有3家科研型机构。到2018年,已经形成了以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为龙头,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
创新,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保障。全省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约1000万元至2000万元起步,到2018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7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从政府为主扩展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今年上半年,全省3618家企业研发准备金备案资金达480亿元,完成全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6成多。
有如水到渠成,高水平成果在三湘大地涌现,很多成了湖南名片甚至中国名片。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C/C航空制动材料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技术上对我国的封锁;建成了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研制出 “海牛”深海钻机、大倾角离子注入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大容量石墨烯电容等尖端产品;在全国率先研发出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治疗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培育出三倍体鲫、三倍体鲤、“双低”油菜、优质油茶、杂交辣椒等生物新品种。
湖南成了获奖大户,近10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约200项。
最新统计显示,湖南省科技综合实力排名由2000年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科技进步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5%提高到接近58%。今年上半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4915件和2511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34件。
2016年2月28日,科力远年产100万套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总成产业化项目首期工程在长沙开工。首款搭载该系统的吉利MR7184H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吸引眼球。
从高新区起步,到重点扶持创新创业园区,再到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高地越来越多
若论湖南的第一个创新高地,要属长沙高新区。
从1988年靠2万元开办费起家,从0.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因陋就简发展,在国内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没有地理围墙的试验区”。多少咬紧牙关创新创业的故事,成为这片土地上不朽的传说。30年后,长沙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的综合排名提升到了第12位。一批业界赫赫有名的企业如中联重科、威胜集团、杉杉能源、三诺生物、远大住工等,在这里长成参天大树。
追着梦想,一个又一个高新区在三湘大地应运而生,承担起建设创新高地的重任。如今,湖南拥有国家级高新区8家,位居全国第6;省级高新区也发展到24家。近6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高新区,高新区实现了从创新个体到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转变,正成为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中联重科为龙头企业,长沙高新区打造了湖南首个千亿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关联企业过千家,联合了电子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应用、新材料在内的6大主导产业共计2.8万家企业。
宁乡高新区则完成了抢滩储能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战备”:依靠20多家锂电池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企业组成的产业链闭环,储能装备从“出生”“服役”到“再生”的全生命周期,都能在这里完成。
当前,湖南正全力推动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力争到2020年产值突破17000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而在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中,以高新区独立承担或主导建设的产业达15个。
随着“135”工程的实施,创新高地队伍大规模扩容。
湖南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省在126家创新创业园区内,建成各类标准厂房3977万平方米,引进“双创”企业6038家。其中,省重点扶持的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项目833个,延链补链类产业项目1064个,113条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以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家国家级高新区为主建设的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则充当老大哥的角色,获批4年多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18年自创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00亿元,占全省的近3成。今年上半年,预计自创区技工贸总收入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同比增长10%。
2015年6月18日,由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领衔研发的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系统“海牛”号,首次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试验成功。 曾志前 摄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创新赋能越来越大
人工源频率域电磁法地下8公里的探测世界纪录,在何继善院士团队创造的勘探技术与装备指引下诞生。这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果在中国大地应用后,至今已提交页岩气、常规油气、生物气、煤炭等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5000亿元。
一个用于钢丝拉伸的支撑导辊,通常工作一周就会被磨出一道凹槽而需要修复。但在喷涂一层纳米级硬质合金粉后,导辊可连续工作1年。以前需要进口的纳米级硬质合金粉,在湖南企业顶立科技率先实现国产化。这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成果,不仅拉低了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并出口至国外,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16.5亿元。
快速舒适又安全的中国高铁,营业里程遥遥领先世界。背后,田红旗院士率领的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创新团队立下了汗马功劳。团队研究成果已全部应用于全国各铁路设计院所、所有高速列车制造厂、全部铁路运营公司。
随着一项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创新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释放出的能量不断累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
湖南省科技厅介绍,1981年省政府成立科技推广领导小组,并颁布科技成果推广试行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从1981年的30%上升到1995年的89%。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省技术市场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近年来,出台《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搭建潇湘科技要素市场等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2018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1.7亿元。今年力争实现全年技术交易额增长50%以上,突破40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是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后保持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09.7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比规模工业增速快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从零起步,到2018年达到4660家,一年净增数与过去5年的增加数持平。
湖南省工信厅提供的数据也表明,技改投资和重大产品创新促进了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1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中,已有26个项目竣工投产,突破关键技术163项,申请专利759件,获授权专利372件。如中车株机的转向架智能制造项目竣工投产后,企业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1%,生产效率提升30%,运营成本降低21%以上。今年1至5月,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8%,增速居全国第6、中部第2。
创新,正在凝聚越来越多的共识,汇聚越来越多的资源。湖南省科技厅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科技发展计划专项、产学研结合专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三合一”整合为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数超过了800家。
创新赋能,是对创新者的福报,必将带给湖南最好的未来。
8月9日,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设备精准度进行实验检测。
◎见闻 创新成就『控糖专家』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通讯员 任彬彬 莫凡
8月9日,在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卫生服务中心的“分钟诊所”,医护人员在刘惠展老人的手指上轻轻一扎,通过试条吸取指尖血滴,连接检测设备。
不到2分钟,血糖、血尿酸、血脂等10项指标数据便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以前上午检查,下午出结果,现在这么快!”老人笑着说。
“分钟诊所”由长沙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目前已在全国多地的社区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投放3000多个网点,为众多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提供了便利。
据统计,2017年我国糖尿病人数1.14亿,患者需定期对血糖进行监测、控制。然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血糖仪的普及率却不足5%。
20年前,血糖仪95%依赖进口,一台价格高达2000多元。“一台进口血糖仪相当于一台手机,测一次血糖可以买条鲫鱼。”一位糖尿病患者曾经无奈地说。
2004年,成立仅2年的三诺生物研发的首款血糖仪上市,价格仅200多元。
与国外产品相比,三诺的这款血糖仪有3大不同之处:去除了信息储存等不必要的功能,只做血糖一项指标,把价格降下来;试纸采用虹吸技术,每次采血定量3微升,患者不用担心操作不稳;国外产品常用纽扣电池,三诺更换为普通干电池,因为一些县城、乡镇可能买不到纽扣电池。
“对于我们来说,创新就是让糖尿病患者买得起、用得好。”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少波说。
从跟踪创新到自主创新,三诺生物的许多产品已走在全球同行业前列。
血糖仪试纸中的碳电极试条升级为黄金电极试条,因为碳容易吸附水汽,放在空气中半小时就失效了;黄金试条的导电性能增强,空气中放置24小时也不影响使用性能。
一台便携式全自动多功能检测仪,仅家用打印机大小,能快速检测出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在内的37个项目,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急诊等。
新研发的AGEscan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荧光检测仪,对人体眼睛一扫,就能检测出晶状体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积聚水平,可提前数年筛查出糖尿病风险。
2018年,三诺生物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今后,糖尿病患者只需在胳膊上佩戴一个硬币大小的装置,就可连续监控动态血糖,对血糖进行个性化的精准调控。
“糖尿病不可怕,也不难控制。”李少波认为,做好早期预警、干预、评估,加上信息化管理,就能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升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血糖仪等产品的基础上,三诺推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正在从“血糖仪普及者”向“糖尿病管理专家”转变。
李少波介绍,公司的研发投入逐年递增,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从2012年上市初期的3.5%上升至现在的10%左右,共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273件。
依靠创新驱动,三诺生物仅用17年,就从3个人发展到3000余人,从一个实验室拓展到全球5个研发基地,从湖南走向13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第五大血糖仪企业。
2018年,三诺生物实现收入26.29亿元,占据50%以上的国内市场、15%的美国市场。
◎口述 核心技术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冯江华
28年前,我从浙江大学电机系硕士毕业。当年的电机及其控制是热门专业,在众多的选择面前,我选择来到了株洲所。
我一进所里,刚好赶上新一代铁路牵引技术交流传动技术的研发起步。在科研攻关中,我深深地被老一辈科研专家的工作热情和认真执着的劲头所感动。有时候,为了一个技术问题,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技术面前人人平等”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我。
当时在交流传动系统研究上,我们还刚刚起步,对比国外还有很长的路要追赶。记得1997年,我负责把国外成熟的产品应用到国产“蓝箭”动车组。整整3年的摸索、试验、调试,可最后在动车商业运营的时候还是出了问题。
产品是外方提供的,我们自己不掌握核心的技术,但出了事我们就要替外方背锅。这对我们技术人员的自尊心是极大的打击。
时间转到2000年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外国专家发表的“永磁同步牵引技术”的演讲深深吸引了我。反复思索良久,我下定决心:在“交流传动时代”,我们是追赶者;在“永磁时代”,我们要做竞跑者,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抢占制高点。
这是一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战斗。永磁牵引技术属于前瞻性核心技术,在当时国内还只是一个概念。如同开一辆没有车灯的汽车,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方向稍把握不准,后果不仅仅是跑偏。
试验室的灯亮得越来越早,也熄得越来越晚。终于,一台功率仅为5千瓦的永磁电机开发成功。此后,团队又研发了100千瓦的永磁驱动系统,如今它已成功应用在国内20多个城市的电动公交车上。
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我和团队立即将目光瞄准到技术难度更大、更为复杂的轨道交通领域。
最大的挑战在电机控温。研发正值八九月份,南方潮湿、闷热,整个试验室就是一个巨大的蒸笼,最高温度达40多摄氏度。我和团队日夜轮流蹲守,记录每一个细节、数据,浑然不觉已是汗流浃背。独特的冷却风道设计、轴承冷却设计、热管理技术,就在这样的“桑拿房”诞生了。
2015年6月,首列装载永磁牵引技术的高铁在北京通过鉴定。一年后,首列“永磁地铁”全面投入长沙地铁1号线运行。这是国内首次将永磁同步电机装载在整列地铁车辆投入装车应用,映衬中国标签的永磁牵引系统在轨道交通领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
攀登科学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止。如今,我和我的团队瞄准更加智能化、节能化、高效化的方向,研制了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中高速磁悬浮技术等新一代铁路关键技术,实现我国铁路技术从并跑到领跑的关键转变,让金色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朝着交通强国目标,我们责无旁贷,风雨兼程。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整理)
◎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