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南发展成就巡礼·脱贫攻坚篇】

宁远:"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罗毅 严万达 欧阳友忠 荆道滨]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宁远精准扶贫纪实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毅 严万达 通讯员 欧阳友忠 荆道滨

宁远县坚持脱贫不减力,向着幸福出发,“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8月6日,记者前往宁远县采访,看到这里的老百姓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发展产业劲头十足,在家门口打工赚钱成为常态。知情人说,这都是持续的扶贫政策接地气、见实效、暖民心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变化。

分类管理:整合资源精准滴灌

趁着天气晴好,46岁的彭正红争分夺秒制香,提前为年底销售旺季囤货。

彭正红是宁远棉花坪瑶族乡排山坳村人,一家七口有三人患有智力残疾,是村里的“红色”深度贫困户。

2017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重点帮扶下,彭正红在仁和镇上开设加工香和蜡烛的家庭作坊,生意越来越好。2018年10月,经村里评议,彭正红被调整为“黄色”易返贫困户。

变“色”不减关心。扶贫工作队申请免费厂房供他开办藤编厂,同时协助他流转土地,发展油茶林200多亩,申报“油茶低改”补贴。

排山坳村驻村第一书记欧少君说,预计彭正红今年收入6万元左右,3年后仅茶油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

彭正红身份“颜色”变化的故事,是宁远县实施的在脱贫摘帽后,对贫困对象采取分类分色管理的一个缩影。

宁远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为精准滴灌,提高扶贫实效,该县将4个少数民族乡、4个边界大镇,列为脱贫攻坚重点帮扶片区。同时,建立“分类分色”管理大数据平台,按照贫困程度实行“红黄蓝绿”四色差别管理。

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全县8682名深度贫困户和5614名易返贫户,60%转变为蓝色巩固提升户和绿色稳定脱贫户,没有出现返贫情况。这一经验获得省扶贫办推介。

党建引领:强基层打造产业强村

8月6日午后,冷水镇山脚村后龙山,一片片油茶林在白色的石旮旯里泛出翠绿,泛红圆润的油茶果点缀枝头。

曾经,后龙山被视为毫无价值的石漠荒山。2015年,黄元辉在林业部门的技术支持下,联合村里党员投入1000多万元,发展油茶林4000多亩,每年为60名贫困劳动力人均创造劳务收入2万元。

山脚村是典型的贫困和软弱涣散村,“返乡能人”黄元辉自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坚持党建引领,配齐村支两委班子,积极发展扶贫产业,引回产业资金3000余万元,成立7家农业公司和种养合作社。2017年,山脚村实现高标准脱贫出列。

眼下,山脚村党总支正着力打造千亩脐橙观光园,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宁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雷军平介绍,宁远县聚焦党建引领,“四大家”领导干部带头联系大村、难村、软弱涣散村和扶贫村,创建党建示范点236个,派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131名。

同时,该县主攻产业,探索“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全域旅游+美丽乡村”等模式,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目前,全县119个贫困村成立合作社129家,打造出下灌、小桃源等一批贫困村乡村特色旅游名片。

易地搬迁:搬出群众幸福感

每天一大早,家住舜陵街道富民小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李干娟就骑着电动车,赶往宁远工业园的华荣鞋业上班。

李干娟曾是舜陵街道茶里洞村村民,她勤劳、自立,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丈夫又患尿毒症去世,她带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7年12月,李干娟在富民小区分到一套75平方米的安置房。随后,她被舜陵街道党政办主任李艳梅介绍到华荣鞋业上班,消除了搬出来没事做的顾虑。

“每个月能拿2500来块钱,心里还是满意的。”李干娟说,现在儿子在县城当汽车销售员,女儿读书有教育补贴,还有产业扶贫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打开宁远县城地图,包括富民小区的8家安置小区围抱县城而建。该县坚持靠城、靠园、靠镇、靠村、靠路安置,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7个。每个小区都对接1至2个企业,并给予贫困户交通补贴,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宁远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就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2017年底,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7493人,走在全省前列。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南发展成就巡礼·脱贫攻坚篇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