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书写的故事,被大地铭记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卢小伟 张鼎峰]

用水书写的故事,被大地铭记

——追记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总工程师余元君

八月湖水平。

水草丰茂、水鸟翩跹的洞庭湖,潮起潮落,诉说着无数发生在水边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湖水为之啜泣,大地为之哀涕,人们为之扼腕、伤感、沉思,继而化叹息、悲痛,为前行的力量。

这个用水写成的故事,主人公名叫余元君。他生于洞庭,25年夙兴夜寐奔走在水利建设管理一线;他逝于洞庭,水系成了他的血脉延续,堤坝成了他的身骨屹立,每一个翻滚的浪花,都是他的英灵在奔走,在守望……

2019年1月19日下午,东洞庭钱粮湖垸分洪闸工程简易工棚里,连续多日高负荷工作的余元君,毫无预兆地倒下了。四十六载人生之路戛然而止,二十五年治水之功,从此长久被回忆,被书写,被铭记。

华声在线记者 卢小伟 张鼎峰 报道

余元君工作场景

一张地图,70本日记

长沙韶山北路370号,湖南省水利厅一间办公室。

将近7个月过去了,水利厅干部同事路过办公室门口时,仍然有这样的错觉——仿佛余元君还在门后埋首案头,仿佛他还会带上门,出差赶往洞庭湖一线。

因为过去二十多年,这就是他们看到的余元君,像水一样,奔流不息。

走进办公室,目光所及,墙上是一张挂图,书橱里摆满了荣誉、档案、图书和笔记本,连窗前的简易桌子上,也堆着和水利工程建设有关的文件、工作材料,等待着主人去查阅、整理、记录。

墙上的挂图,是一张洞庭湖区水利工程图,大大小小的河道纵横交错,河道上分布着很多堤坝、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加上道路、村庄等标记,整张地图的复杂程度堪比人体血管布局,让人头晕目眩。但在余元君脑子里,就有这样一幅“洞庭湖堤垸和防汛全景图”。

这幅全景图,是余元君一步步“走”出来的。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堤垸,25年里,他不知走了多少遍。

仿佛是生来如此。1972年,余元君出生于常德临澧县道水河畔一个小村庄。1990年,他考入天津大学水利系水工专业。一个水边长大的孩子,把生命与水,紧紧系在了一起。

毕业两年后,余元君进入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简称省洞工局)工作,正式成为千百万治湖大军中的一员。

洞庭湖区河流众多,水系复杂,要治理好洞庭必定要先熟悉了解洞庭,这并非易事。“每次出差,他都带着《湖南省洞庭湖区堤垸图集》《认识洞庭湖》等工具书,在图上做一个个标记,在笔记本上记录一段段文字。”省洞工局副局长向朝晖曾与余元君共处一个办公室,他向记者回忆道。

从1996年至今,这样的笔记不曾间断,日积月累达70本之多!

“他很多时候把吃中午饭的时间都搭进去了,办公楼里最后熄灯的,也常常是他的办公室。”向朝晖说,余元君极少请假,只有春节、清明节和国庆节假期会回趟老家。2018年8月,余元君休了半个月公休假,但基本在办公室度过。在水利厅相关领导的微信聊天记录中,还有他凌晨4点发来的工作文件。余元君的字典里,仿佛没有“休息”二字。

事发当天余元君戴的工程帽

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三天,依然如此——

2019年1月17日上午,在长沙参加一个工程项目评审会议,下午赶往华容县,检查指导洞庭湖治理工程,晚上听取汇报。

1月18日一早,赶往华容县禹山镇,协调蓄洪垸相关事宜,至16时各方基本形成一致意见才散会。会后,立即赶往大通湖东垸分洪闸建设工地,现场检查施工问题,直到晚上9时才吃上一口热饭。

1月19日是周六,余元君一大早赶往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垸分洪闸,协调解决工程建设、投资概算调整等重大事项。

“XX(人名):”,这是余元君留给世界最后的笔记,一个依然行进、奔走的姿势。

从“千里眼”到“数字洞庭”

水,奔流不息,每一秒都与上一秒不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治理洞庭湖,既要因袭,也要创新。余元君的大脑和脚步一样,始终向前,治理洞庭湖,他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有“长江之肾”的美誉,在长江流域调水防洪中拥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近10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洞庭湖工程建设治理的支持力度,先后启动了蓄洪垸堤防加固、蓄洪垸安全建设、大型排涝泵站和大型灌溉泵站工程建设、三峡后续工程建设等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任务。

省洞工局一位干部告诉记者,洞庭湖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其他重点工程不同,往往多个重大项目同时启动,但项目法人只有洞工局一个。这个“人”,不仅要应对项目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项目验收、工程资金支付等程序之“多”,每年开工项目、实施标段之“多”,还要应对开工时间不一、技术要求各异,“全部开工项目的管理必须交错进行。”

如何更好地管理洞庭湖工程建设项目?余元君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项目管理的新思路。

为此,他组织开发了“千里眼”项目管理系统,解决了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了施工现场在线监管、施工及监理资料实时数字整理、资金支付在线审批。压缩了时间,规范了程序,同时还有效避免了项目管理人员与参建各方面对面的接触,极大地降低了廉政风险。

“千里眼”系统目前已健康运行近十年,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君子不随众,不盲从”,这些年来,余元君运用他的汗水和智慧,让洞庭湖治理不断翻新——

为期12年的洞庭湖一期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报告”出自他手;近千页的《建设管理制度汇编》由他整理编撰,早已成为洞庭湖建设管理者的工具书;洞庭湖整体治理目标的制定、治理方案的比选、治理成果的审定,都在他的主导下完成……

“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这是余元君留给同事们的普遍印象。“余元君注重从洞庭湖的现实情况出发,寻找洞庭湖治理的思路。”同事周永强评价道。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洞庭湖该怎么治理?水利部提出了“补短板,强监管”的治水思路,该如何贯彻、如何更好地管理洞庭湖?……周永强依然记得,余元君在一次党课上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

2017年湘江、洞庭湖大水,让余元君又开始思索治水新思路。“2017年汛后,余元君和我一起讨论洞庭湖防汛问题,认为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一套自己的快速计算洪水的方法。”向朝晖告诉记者。

余元君提出了“数字洞庭”的设想,希望通过全面的数字化升级,建设人水和谐的洞庭湖,并为此编写了一本厚厚的建设规划。

只是还没来得及进一步思考、行动,他就匆匆离去。

“坐在办公室管理洞庭湖”,这是余元君未竟的心愿。如今,这个心愿正由他的同事们接替完成。

余元君的党费证

像水一样清洁、干净

余元君殉职时,他的公文包里除了笔记本外,还有一个党费证,记录停留在2018年12月,最后一笔党费“69元”。

党费证随身携带,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和风范,他也时刻牢记在心。

上善若水,余元君短暂又忙碌的一生,像水一样清洁、干净。

忠诚、率直、简洁,这是余元君留给省委党校第54期中青班同学谢运策的第一印象。

“你不忘初心,一个衷心,老师也就大可放心,倍感欣慰。”余元君初中校长琴国佑道出了肺腑之言。

“我管理上亿的资金,只要我点一下头,答应一下,我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这个钱我不能要,我管的是国计民生的大事,这个钱我不能要。”余元君曾对自己的中学老师表露初心。这发自内心的几句话,他说到做到。

成为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省洞工局总工程师后,余元君先后主持了洞庭湖区数百个项目的技术评审和招投标工作,签下的合同、经手的资金不下百亿元,没有一例举报和负面反映。

“他的一个表态、一个签字,便意味着数额不菲真金白银的投入。但余总坚守底线、守身如玉。”省洞工局干部纪炜之说。

事实上,余元君家中兄弟姐妹9个,他排行第7,是唯一一个上了大学、有公职的,其他人都在务农或打工。从人之常情上来说,家人需要他“接济”,亲朋好友也曾有过靠他谋出路的想法。

“扯这个事,免谈。”余元君总是一口回绝。他有一位姐夫是包工头,曾想着承接水利系统的小活来做,但跟余元君一提工程项目,余元君就连连摆手。老家村里的塘坝好多年没有清淤,村支书想让他帮忙安排项目资金,余元君断然拒绝:“你这个事是县水利局管的,同我说没有用。”

就连作为同行的亲侄儿余淼,余元君也绝不例外。

余淼是在余元君的鼓励下,选择的水利专业。然而,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却没有得到叔叔任何举荐。余淼通过无数次投简历、面试,才被一家施工单位录用。此后,余淼跳槽去了另外一家水利施工企业,可工作多年依旧是临时工。“很多认识叔叔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余淼说,毕竟叔叔也正好是水利系统,还是在省厅当领导,别人都认为这是叔叔可以协调解决的。“叔叔总是嘱咐我,先自己踏实做事,学好本领。”

严厉,却并非不近人情。老家修路需要大家集资时,余元君二话不说拿出2万元。当得知资金缺口还有50万时,他当场再加3万。

余元君的大学室友刘宏昌也记得一件事,有一次假期回家火车上遇到一个贫困妇女带小孩,站票,坐在他们座位旁过道上,小孩没吃的,哇哇直哭,大家都觉可怜,没想到是同样贫困的余元君,掏出10块钱……

如今,曾经抱怨过的家人终于理解他的用心时,他却走了;洞工局、水利厅的广大党员干部准备和他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时,却再也没机会听他讲党课。

“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必须有我!”余元君在最后一次党课上如是说。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党课同事听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听得到,洞庭湖上的一草一木、一堤一坝,也听得到。

相关专题:追忆“洞庭之子”余元君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