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大地印记丨长炼:洞庭明珠辉映江南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徐亚平 谢小飞 张勇]

50年前,在湘北荒山野岭的“干打垒”里,长岭炼化呱呱坠地,常减压、催裂化、重整、焦化等首批装置成为中国石化行业的骄傲。50年来,一代代长炼人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建设出一座现代化的石化新城——

长炼:洞庭明珠 辉映江南

长岭炼化生产装置区全景。(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催化裂化建设初期影像。

制图/杨诚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谢小飞 张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岳阳门户临湘,忠防镇丁家畈,群山巍峨,草木葱茏。

7月27日,记者走进群山深处,只见一条神秘隧道藏身山腹。山脚下,“6501工程”几个大字并不醒目,隧道里却四通八达,有好几个直径10余米的巨大天井直通山顶。

这些神秘隧道,引起诸多猜测,甚至有人绘声绘色地说,这是用来发射导弹的军事工程。鲜为人知的是,这里隐藏着一段中国石化工业自力更生的历史——这些隧道,就是后来的长岭炼油厂(今长岭炼化)的前身。

50年前,正是这里的一次凤凰涅槃,催生了长炼这颗洞庭湖畔的明珠。50年来,长炼人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将一个产品单一的燃油型炼厂,发展成千万吨级的炼化一体化先进企业,用不断提质升级的清洁油品、日益丰富的绿色化工产品,支撑湖南乃至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厂初期,我们只有常减压、催裂化、重整、焦化‘四朵金花’,发展到现在拥有30多套炼油化工装置,过去靠人拉肩扛,现在是全电气化操作,变化太大了。”说起长炼50年的发展历程,退休劳模、原常减压连(车间)党支部书记罗学其脸上洋溢着自豪。

“干打垒”,升起艰苦奋斗红旗

“6501”这个神秘数字,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大搞“三线建设”的历史。为了解决当时成品油供应紧张的问题,国家决定在内陆腹地建设一座燃料型炼厂。

1965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关于批准建设大同、岳阳两个炼油厂的通知》,建设湖南岳阳地区战备油库,列为石油工业部当年第一号工程——6501工程。

在那个“备战备荒”的年代,为防止可能的外敌袭击,炼厂被掏山打洞隐藏在山肚子里。

然而,这一决策,最终没有经受住防火防爆等现实问题的考验。在经历大小10余次安全事故后,一场火灾彻底焚毁了炼厂“钻山进洞”的梦想。1969年初,长炼搬迁至临湘县文桥镇长岭村(今岳阳市云溪区路口铺一带)异地重建。这一年,军人罗学其响应“建设三线企业”的号召,转业加入了建设长炼的队伍。

受原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委派,老红军古德勤来到这片荒山指挥建厂。“当时古老住的是两间‘干打垒’,夏天到处漏雨,冬天被子都会积雪,得盖一层塑料膜。”罗学其回忆道。

艰苦的环境,越发激起长炼人战天斗地的豪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长炼首届青年突击队队长徐宪平(曾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带领队员打响了一场大会战。

没有大型运输起重设施,长炼人用绳子拉、木块垫、撬杠撬,就这样把好几十吨重的设备、炼塔搬进现场,安装到位。

短短16个月,一座现代化炼油厂拔地而起。1971年初,第一车原油进厂,炼油装置进入紧张的试运行阶段。当年5月7日,常减压、催裂化、重整、焦化4套炼油装置和配套系统正式整体联运,一次开启成功并相继生产出合格产品。

“四朵金花”绽放,标志着长炼的诞生。长炼第一期工程比兰州炼油厂施工周期缩短了一年半,比大庆炼油厂缩短了5个月,创造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纪录。

建起炼厂,还得搞好生产。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急需技术骨干的问题难以解决。古德勤顶住巨大压力,派人前往北京石油学院等院校,动员了200多名大学生来到长炼。很多炼油专家还在“牛棚”里接受“劳动改造”,古德勤大海捞针请来了100多名专家。

人才汇聚,为长炼插上腾飞的翅膀。短短几年间,企业出现“爆发式”的进步,原油加工能力扩大到350万吨/年,产品品种由12种增加到27种,取得革新成果468项,其中19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7项经济技术指标全国领先。

“三翻番”,铸就湘北石化新城

历史,总会记住奋斗者的时代闪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长炼进行整顿改革、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建设擂响了战鼓,逐浪市场竞争的新征程由此启航。

长炼人坚持“岗位责任制大检查”等传统,以“沟见底、轴见光”的标准狠抓管理。有一台槽车漏油脏污了路面,他们组织全厂员工清扫;有一批油品出厂质量有瑕疵,他们追到深圳收回,留下了“千人扫马路”“千里追油车”的佳话,也树立了企业的风气和形象。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湖南,参观了长炼“铁梅”泵房,岗长李玉平听到了总书记的赞许:“想不到中国石化在山沟沟里还有这么好的企业。”

长炼没有由此自满,止歇奋进的脚步。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长炼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比照市场算,一切依据市场断”。

企业开始“瘦身健体”。10个二级厂和直属单位的2300多名职工先后剥离,“放鸟出笼”“分灶吃饭”,孵育出一批具有竞争活力的市场主体。岳阳兴长在母体护翼下逐浪市场稳步发展,1997年6月25日在深圳挂牌上市,成为长炼人骄傲的记忆。

市场化改革让企业激发出更加澎湃的动力。“四朵金花”开枝散叶。“九五”期间,长炼投入资金26亿元,建成7万吨/年聚丙烯等装置,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十五”期间,他们又投入6.66亿元实施柴油加氢装置改造等13个项目,加工手段、产品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

各项技术也长足进步,企业开发生产了67个新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申请国家专利20项,30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2008年10月18日,总投资60.11亿元的长炼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开工奠基。长炼党委号召“3年建成大项目,40厂庆献厚礼”,掀起了一场新的建设热潮。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很多长炼人都这么说。此时,罗学其已然退休,儿子罗伟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加入到长炼再次创业的队伍。

欲成大事,必克难关。千万吨大炼油项目建设,工程浩大,遇到的困难难以计数。就说施工吧,工程队伍多达数百个,因为材料、技术准备不足,影响了工程进度。“那时我们三天两头在外头跑,帮他们解决问题,最长的一次连续跑了两个多月。”罗伟说。

但这还不算什么难关。时任大项目施工部主管、全国劳模吴全胜清楚地记得他们曾经面临的一个两难挑战——关键设备渣油加氢反应器陆路运输进厂。这台设备是整体成型制造的,超高超大超重,沿路有100多处障碍难以解决。但切割运输再现场焊接安装的方案更不可行——设备运行压力高达每平方厘米160多公斤,焊接质量无法达到这样的承压要求,一旦焊缝开裂,后果不堪设想。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吴全胜带领20多名员工奋战一个多月,按时打通了道路。大型平板车每小时只能走3公里,设备从长江道仁矶运到长炼,他们一路步行护送18公里,好多人的脚上都打起了血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1月26日,大项目主体装置开工一次成功,280万吨/年催化裂化、240万吨/年汽柴油加氢装置创造国内同类装置建设时间最短纪录。项目投产后,长炼实现加工总量、销售收入、上缴税金“三翻番”。

“三级跳”,打造长江最美岸线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长炼意识到,必须迅速转变炼化企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式的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科技先行。长炼加紧攻关,一批先进绿色技术先后突破。2015年,国内首创的航煤管式液相加氢技术在这里应用成功,生产能耗大幅降低。2018年,HPPO环氧丙烷技术成功出笼,迈入国际先进行列。近期,原油膜传质脱盐技术又已实现工业应用,可望将传统电脱盐工艺的高电耗直降到零。

同时,长炼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油品质量从国Ⅳ到国Ⅵ标准“三级跳”。2018年10月,罗伟和炼油二部的同事们成功生产出首批优于欧洲的国Ⅵ标准汽油,提前3个月达到国家升级要求。

不仅如此,长炼还出台“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绿色企业创建,落实岗位责任,开展大规模的安全环保技能培训,着力建设“湖南省环境诚信企业”。

环保治理成为优先选项。催裂化、重整等老装置完成改造脱胎换骨,尾气硫含量等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最新标准。长炼投入6亿多元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场改造等一批环保项目建设,并将排水口水质监测仪表主动与地方环保部门和中国石化总部联接,接受24小时在线监督。

污水处理场班长储昌平在监测池里放养了几十尾观赏鱼。每次巡检,他都要在这里停留、观察几分钟,检查水质。“明年,这里要建设一个智能化生态污水处理项目,水质将接近饮用水标准。到时这里养的鱼可以放心地吃。”储昌平说。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保护长江生态成为长炼的头等大事,长炼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妙云在中国石化沿江企业环保工作会上表态:“长炼要建设优秀企业,打造世界一流,争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排头兵!”

今年4月,已运行40多年的油港码头燃煤锅炉被拆除。当时正值产销旺季,拆除锅炉意味着停产停销,损失巨大。这让员工们再次感受到了公司保护长江的坚定决心。

码头员工卢涛亲身感受到这个新氛围。5月的一天,他在清洁油轮时,忘了一块油污抹布在甲板上。班长扣了他2分绩效,还严厉地批评:“不能让一滴污水进长江!这油抹布掉江里了咋办?”

如今,保护长江岸线志愿行动在长炼蔚然成风,志愿者们在码头捡拾垃圾、植树造林,还长江一片洁净、一片绿色。目前,长炼所属的2000余米长江岸线绿树成林,无烟无尘,清水涓涓,美不胜收。

■链接

向世界一流炼化企业进军

目前,长炼拥有炼油化工生产装置35套,资产总额90亿元,一次原油加工能力为1150万吨/年,所产汽油、车用柴油质量全部升级至国Ⅵ标准,油气产品辐射西南,环氧丙烷等原创技术输出全国。长炼致力建设优秀企业,力争到2021年,成为沿江炼油企业“排头兵”;2035年前,跻身中国石化炼化板块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炼化企业。

长炼以国企担当致力生态文明建设,计划于2020年建成全国“绿色示范工厂”。近年来,企业已投入6亿多元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计划再投入7.8亿元实施50余个环保项目,投入3亿元对长江油港码头进行提质改造。

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长炼利用产学研一体化优势,联合地方政府做好炼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文章,拓展醋酸酯、双氧水等炼化相关及下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初步形成千亿规模产业集群。

(谢小飞 整理)

■亲历者说

两个月帮承包商处理问题600多个

口述者:长炼水务部主任、长炼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建设亲历者 罗伟

时间:2019年7月27日

2010年夏天,长炼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建设进入关键期,现场监护任务艰巨。

280万吨/年催化装置是关键装置之一,建设规模大,焊接、安装点有3000多个。该装置余热锅炉单元建设的承包商711所是第一次参加此类石化工程建设,在图纸设计、现场统筹等方面缺乏经验。作为该装置现场技术监护组组长,我压力很大。

建设初期,因为现场设计图纸不符合施工要求,经常出现被迫停工等待图纸优化的情况。我赶紧召集技术干部合计对策。最终决定,为现场施工人员每5人配备一名工艺专家,解读设计图纸,消除设计缺陷,按照施工单位的夏季作业时间全程介入,现场指导监护,稳步推进焊接安装作业。

同时,我顺着承包商存在的问题“顺藤摸瓜”,排查他们各项工程的管理流程,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工程施工争取时间。我发现,由于基础图纸设计不到位,该承包商在前期物资采购、设备进场等环节都存在一些空白,很可能会导致后期出现施工作业“等米下锅”的问题。

我随即找到该承包商的现场负责人,要求他们能催的马上就催,能就近采购马上采购。我依靠个人多年从业的专业基础,带着项目现场负责人连夜赶往武汉、长沙等地,按照总部要求和工程质量标准,自己组织提前采购,保证施工作业的材料供应。

当时,缺料严重,光弯头就有10余种规格、数百件材料的缺口。我只好带着承包商一起去催物资采购员。他们也正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时间临时采购,万般无奈,我们和采购员协商,由我们先自行采购,然后补办手续,特事特办,总算解了材料供应的燃眉之急。

经过两个月连轴转,我们帮该承包商处理问题600多个,280万吨/年催化装置的余热锅炉单元建设最终如期中交,为项目整体提前两天中交、创造同类装置建设最快纪录打下了基础。

(张勇 整理)

相关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岁月留痕 大地印记——湖南标志性工程巡礼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