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宝镜村古建筑群:湘桂边境百里瑶山中的建筑艺术宝库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铭俊 张兆麟]

宝镜村地处湘桂边界,位于江华大圩镇,乃明朝遗村,江华八景之一,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古村落。

在集镇边,隔着一片稻田,远远地可以看到一片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古屋。这,就是湘桂边境百里瑶山中最大的古建筑群。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有“湘南清代民居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宝镜村古建筑群。

民风之美 美在厚德重教

古村始建于清初。据宝镜《何氏族谱》记载,宝镜何氏先祖何应棋,怡情山水,性喜遨游,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道州溯沱水、冯河而上,恋其秀美风景,水丰地肥,于是举家迁来建宅定居。因其“村前有一井塘水清如镜,可食饮,又能灌田”,遂取名为宝镜村。

何氏家族向来崇奉重教育人、乐施好善、重德讲信,具有很淳朴、厚重的民风。他们在此地生息繁衍至今历18代,300多年间培养出了无数名人逸士、高官显贵。据《何氏族谱》记载,有清一代村里就出了进士、翰林侍召、卫千总、巡检、知县、典史等34名,至今,从村前秧田中挺立的宝塔,村前大路旁“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下马石碑,堂屋里悬挂的“积德延龄”“厚德载福”“望重古稀”等古牌匾中,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何氏家族昔日的荣耀与显赫。

重教好施为宝镜何氏家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咸丰二年(1852年),宝镜古民居曾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当时太平军进攻道州,进江华休整,一部途经宝镜,以“均贫富”之名欲烧毁宝镜新屋。全村族人关好门楼,准备拼死抵抗,用生命保护宅院。据传,当时邻村一看牛老人对太平军官兵说:“此屋的主人是个乐施好善之人,荒年常常救济邻村,是个好人”。太平军因此放弃了攻烧新屋的计划,后经议和得粮自退。自此以后,宝镜古民居成为族人及乡邻躲避兵匪骚扰的重要避难据点。

如今,宝镜村还以这些往日的荣耀教育后人,让文明新风永远吹拂子孙。

建筑之美 美在突出人性

古村庄园式建筑群是湘桂边界远近闻名的“宝镜老屋”。当地民谣云:“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宝镜村的屋,四蓝山的谷;上莫村的水,马鞍村的嘴。”说的就是岭东几个最有名的村寨的特点。

整个宝镜古民居群布局坐东朝西,建筑风格类似于江南民居。由北往南依次分布为围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个部分组成。最早的建筑围姊地距今近四百年,即便是宝镜新屋,距今也有170多年的历史。

宝镜村的结构布局紧凑而巧妙,实用而富有人性。村子的正前方是一个呈“八”字形的门楼。门楼前面建有一半圆形用石板铺就的“月台”,站在“月台”上面,远近美景一览无遗。

进入八字门楼,其左侧是武书房,右侧是文书房。经二门楼进入右边门楼,便是宝镜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新屋。整个堂屋由下、中、上堂屋三部分构成,一厅高于一厅,每厅均有天井,号称“三进大堂屋”。从上堂屋左右侧门可通往两边的小堂屋,小堂屋向大堂屋开门,与两旁厢房构成长房,前面各有天井三个,整体称为九井十八厅。屋内天井都由四块完整的长条青石围边,底下由三块完整的青石板平铺,具有通风、采光、防火、排污的作用。它的排水系统至今完好,无论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溢满,而且在雨停不久就能把雨水排得一干二净,没有余水残留。

宝镜村在建筑艺术上还值得一提的是雕刻艺术。宝镜古民居的雕刻以木雕和石雕为主,从门当到户对,从窗阁到围栏、从门檐至椽梁,入画的雕刻形象主要有梅、竹、菊、喜鹊、松鼠、麒麟、龙、凤、鹿、房屋、人物等,在技巧上有圆雕、浮雕及镂空等多种形式,栩栩如生地表述了深刻的生活寓意。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实习生 张兆麟 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