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扶贫一线】菖蒲塘村的“游击战”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朱永华]

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村民在猕猴桃架下商讨产业发展规划。 (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朱永华

季春时节,离凤凰古城几公里远的菖蒲塘村,坡坡岭岭的猕猴桃树已是含苞待放。清风徐来,淡香怡人。然而,这片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难掩当地村民决战贫困、搏击市场的硝烟。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拘一格机动灵活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武装力量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游击战术。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也得心应手地运用“游击战”,打了一场场漂亮的胜仗。

山多田少,干旱少雨,这是菖蒲塘村情村貌的底色。“责任制”解决了村里人的吃饭问题,但是要致富,还得有“找钱”的路子。种水果——这是菖蒲塘村人想到的适合当地又力所能及的门路。上个世纪90年代,菖蒲塘村从省农科院引进蜜橘品种,很快让村民尝到甜头:吃饱以后,手里有了“活钱”了。赚“活钱”的事,当然有人跟着干。几年之后,蜜橘不仅在全县,甚至在整个自治州都开始大面积种植。

敏感的菖蒲塘人寻思着要“搞点别的”。于是,当时的时尚水果椪柑成为菖蒲塘村的“新宠”。老支书王安全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椪柑可卖两三块钱一公斤,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比大路货的橘子强了许多。“卖椪柑所得,足够各家各户很好改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椪柑种植很快普及到很多农户,光凤凰县就种植了10多万亩,于是“丰收成灾”的情况又出现了。

逐渐积累市场经验的菖蒲塘村人意识到,此地不可久留。在王安全等人带领下,果农们麻利转移战场,手法更加老到:一方面,引进吉首大学培育的猕猴桃新品“米良一号”;另一方面,小面积试种脐橙、香柚。“米良一号”是一个成熟品种,产量高,抗病、抗冻、抗虫能力比较强,脐橙、香柚等更多是体现“试水”的功能,观测其本地的适应性、市场行情。村民们谈起新品猕猴桃带来的快感仍然兴奋不已:“市场上八九块钱一公斤,挑一担就是几百块钱!”

不久后,“米良一号”也遇到了之前同样的情况:同类品种日渐普及后市场价格不断下跌,最低的时候只有一块钱甚至几毛钱一公斤。但是,这时的菖蒲塘村人已经不那么怯场了。价格低迷不要紧,他们把重点放在技术输出上。经过多年种植水果的摸爬滚打,村里成长起来一批技术能手,尤其是在果树嫁接技术上,不仅有以王安全为代表的带头人,很多妇女也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一支200人的“女子嫁接队”走出大山,走出凤凰县,来到长沙、株洲以及重庆、贵州、四川等地,既为当地果农提供嫁接服务,还为当地人传授嫁接技术。“一天至少有几百元收入,有时候出去一个月就可以赚一万多元钱。”50岁的熊宝宝说起来满是自豪。

兵无常法,熟谙“游击战”的菖蒲塘人又杀了一个“回马枪”。如今,猕猴桃市场趋稳,菖蒲塘村又把猕猴桃作为主战场。但是,他们已完成一次“否定之否定”:还是“米良一号”,但是更强调绿色、健康、口感,就是要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猕猴桃。王安全透露:村里已建成农业产业园,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达3750亩,9成果农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逾400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相关专题:记者在扶贫一线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