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见闻】

在三一触摸智能制造的脉搏

[来源: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治

棕榈树亭亭如盖,凉亭错落有致,流水潺潺,鲜花吐艳……4月9日,记者置身于长沙县的三一重工18号厂房,仿佛来到了热带雨林公园。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占地10万余平方米。

“我的同事是机器人”

讲解员为我们娓娓道来。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三一重工创始人梁稳根在涟源市成立了“涟源焊接材料总厂”。

三一重工走出涟源,扎根长沙县后迅速发展,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已代表了全球工程机械最先进的制造水准。

“我的同事是一群焊接机器人,从2010年起,我与它们一起工作。”在18号车间焊工李柱眼里,机器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稳定和效率高。工人们需要三班倒,而它则可以24小时工作。它也不会受技术熟练度或者情绪状态影响,焊出来的焊缝整齐又平整,焊渣也少。

“90%的工作都由它接手,感觉实在太轻松了。”焊工班长阳利军说,焊接机器人由四节臂组成,非常灵活,人工很难焊接到的刁钻角度对它而言是“小菜一碟”。阳利军工作前给机器人进行擦灰、检查线路、清理枪头等,装上产品零件后,由机器人负责接下来的焊接工作,完工后再检查产品。在他负责的总拼线上,还有地板总成机器人以及负责驾驶室的焊接、抓取与合装工作的机器人。除了2个环节由5个工人操作,其余全由11台机器人完成。

走在“工业4.0”前端

在18号车间,一名工作人员指着车间一根支柱上白色透明的塑料条告诉记者,这是无人小车的信号灯和指挥条。

工人们把需要的物料提前下单,AGV无人小车在生产前可以自动配送到位。小车可以自动避开障碍物,见到前方有人即自动停止。

记者看到,车间每几步就有智能派工的电脑终端。所有工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终端或者手机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包括工序和技术参数,包括当天的工资。

以前三一车间内2条泵车线有800多工人,现在只有200余人。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可实现一小时下线一台泵车。

三一在产品上嵌入自主研制的“黑匣子”(SYMC三一运动控制器),采集在外设备数据。三一集团20多万台在外设备都通过黑匣子传回工况、位置、设备状态等数据。这些数据用于指导三一的服务提升、研发创新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海量数据形成了业内著名的三一“挖掘机指数”,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走势提供判断依据,三一每半个月向国家相关机构报送数据。

基于大数据建立的三一“根云”平台已经是中国三大工业互联网之一,为国家、为中小企业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走在“工业4.0”的前端。

三一重工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去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5%,利润增长近一倍。其持续多年的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生产力”。

■蹲点感言

服务在实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治

不只是三一重工。在长沙县采访首日,记者就被干事在现场、服务在实处的浓厚氛围所感染。

沿着黄花国际机场通市内的“省门第一路”,见识了被誉为全球离机场最近的奥特莱斯——百联奥特莱斯,正式开业还不到半年,日均销售就突破了100万元。

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是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北师大长沙附属学校是配套民生工程,尹玉强校长在空港城校区为记者们充满激情宣讲,要培养既会造福社会、又要懂得管理人生的高素质人才。

在星沙区块链产业园里,自主创业的谭林博士为园区的周到服务点赞,他和博士团队致力于区块链基础研究,在科技报国之路上充满信心。

博世汽车的生产和全球同步,每一款产品都可在企业云中实现信息和价值共享……

蹲点长沙县,处处感受到创业的激情,对实干者的尊重,对营商环境的重视。

今年是长沙县“营商环境优化年”,最近该县推出了20条具体政策和举措,正全面建设“五心”营商环境——最省心的政务环境、最贴心的服务环境、最放心的法治环境、最暖心的人文环境、最安心的生态环境。

产业在云端,科技在前沿。服务,在实处。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见闻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