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春天深耕时——常德市“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向纵深推进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勇军 姜鸿丽 高世杰 苟立锋]

又见春天深耕时

——常德市“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向纵深推进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记者 周勇军 姜鸿丽 通讯员 高世杰

3月的常德,春雷滚滚,万物复苏。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春天里,穿行在沅澧大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特色产业园,错落有致,尤为耀眼;一个个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机声隆隆;一座座智能化工厂拔地而起,生产繁忙;一批批工业产品,贴着“常德制造”标签,从湘西北平台口岸,飞向世界各地。这一个个场景,从常德这片形如蕉叶的版图上,舒展开来,犹如一幅春意盎然的水墨画,格外壮美。

3月的常德,春潮涌动,大地回春。在这个强劲律动的春天里,又见春天深耕时:从常德市委开放强市产业立市三年行动推进大会,常德市政府七届六次全会、政府系统工作会议,全市推进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及开放性经济工作会议,到常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产业园区、生产车间一线走访调研,奔赴珠三角招商考察、对接粤港澳,这种快节奏,无不彰显着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铿锵步伐,向纵深迈进。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推动实体经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省委、省政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2017年的初秋,常德市委在第七届四次全会上响亮地提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在沅澧大地吹响了经济发展的集结号。

万物生长都有它的自然规律,“产业立市、开放强市”战略的实施,也是如此。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辛勤的付出,必定会结出硕果。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看到了一幅高起点、大手笔、波澜壮阔的产业发展蓝图再也不是遥远的梦想。

春季萌生:播种育苗洒下希望,奏响产业立市的强音

常德曾是鱼米之乡,它给百姓带来富饶丰腴的物产,却也露出软肋——工业经济不强壮,这一度成为制约常德发展的瓶颈。近些年来,常德历届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挣脱束缚,励精图治,实施“三改四化”,建设百里工业走廊,为常德新一轮的发展筑基铺路,让常德这座湘西北小城踏上了一轮发展的鼓点。

常德经开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罗勇 摄

然而常德既不沿边,又不靠海,深处内陆,又久居湖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常德人形成了养尊处优、小富即安的思想,加上长期缺乏产业撬动,农耕文明语境下的常德又如何播撒产业发展的种子,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如何在融入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承接产业转移中脱颖而出?随着新时代的瞬息万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加速迭代,常德又如何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木秀于林?

基于一座城市的发展考量,常德确立“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后,扎实推进产业培强、干部培优、机制培活、作风培实,让常德从追求颜值向追求颜值与气质并重转变,从注重规模规格数量向注重管理质量效益转变,从内陆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从全面开花向重点突破转变。从此,常德举全市之力,为产业发展播种育苗,奏响产业发展的强音。

常德的发展,路径在开放。常德摒弃传统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交通等要素瓶颈,全面推动开放汇聚生产要素。该市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在欧洲设立德国汉诺威常德中心。推进口岸提效降费,通关时间压缩1/3,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降低100美元以上,桃花源机场新增10个航点,通航城市累计达18个,旅客吞吐量达75万人次,架通了产业发展的桥梁,为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蔡芬 摄

常德的发展,关键在项目,重点在工业。该市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引进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投资者落户。创新开展异地孵化招商,在北京设立常德科创未来(中关村)智造中心,入驻落户高科技企业13家;举办“智汇洞庭·科创常德”系列活动,签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55个;签约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36个,对接引进长株潭绿心区转移企业20家。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如今的常德,上海复星、青海藏格、法国施耐德、香港加多宝、正大集团等大项目相继落户,中国中车、金海钢构、翔宇工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粤港模科一期、金富力锂电池、溢多利生物等项目建成投产,烟厂易地技改、中联重科起重机械产业基地、中国中药产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产业发展迎来了又一春。

夏令生长: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撑起沅澧大地一片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一个项目、一个产业的成长如同植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更不是一个“百米赛”,而是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一个瞬间的精彩,而是整个全程的稳健。

为了这座城市成为全球的名片,在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中,常德不急于求成,不盲目追求GDP,而是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须有我的政绩观,持之以恒推进产业立市三年行动,按照一年开好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化的发展计划,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鑫聚威电子生产车间里,工人在操作生产设备。罗勇 摄

在每个项目的选择上,常德都有慎重的考量。不贪多求全,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根据侧供给改革的需要和常德的产业特点,求专求精,优化园区、布局产业,明确国家级园区不超过“三主三特”、省级园区不超过“两主两特”。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园区集中精力主攻一个主导产业,相继挂牌常德新材料产业园、常德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产业园、常德电子信息桃源产业园,市级政策性产业资金向这些园区重点倾斜。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工作目标,鼓励各区县市和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招商,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常德中联建起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以迪文科技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以溢多利生物为核心的生物食品产业链。

位于桃源高新区的迪文科技产业园,就是常德新兴产业的代表。迪文科技是一家拥有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科技企业,主要从事工业HMI(智能串口显示屏)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医疗美容、智能家电等行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0%。走进迪文科技产业园,十几万块屏幕正在接受着测试。该公司综合协调部部长宋大跃介绍,桃源高新区通过以商招商、代建工厂等方式,从北上广深等地,引进了宝福海建科技、北方一造电路、湖南联志健宁光电、鹏翔电子等4个项目,为迪文科技配套。“预计到2020年,迪文电子信息产业园有望达到年产值100亿元、税收10亿元的规模。”宋大跃信心满满地说。

金康光电无尘车间里,工人正在检查、清洁影像芯片产品。刘颂 摄

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是“核心”。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的引领下,常德着力于百大项目创新工作,专注于“专精特新”的培育工程。响箭重工在工程机械销量下滑的情况下,根据内需调整产品结构,瞄准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力,投入1500多万元研发经费,细分产品,研发生产高度智能化的短臂架泵车,扶摇直上成为该领域第一品牌。借助“一带一路”优势,该公司的业务已拓展到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地,成立了海外事业部,去年产值达到5.5亿元。

现在,常德的迪文科技、高迈新能源、浩天翼无人机等新兴产业项目如同雨后春笋,拔节生长,成为沅澧大地一张张响亮的名片;响箭重工等21家企业被评为湖南省小巨人企业,飞沃新能源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力元新材、中锂新材、飞沃新能源、华乐农业、新合新生物等一批企业技术先进,品质过硬,产品畅销世界各地,撑起了工业经济一片天。

秋收冬藏: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今年1月11日,位于常德高新区的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占地约800亩的智能工厂,拥有12条自动化成产线,1万多个传感器、100多台工业机器人、35台无人搬运小车RGV和AGV、16套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并集成MES控制系统,产出能力叫人啧啧称奇,90分钟——也就是看一部电影的功夫——便可以产出1条起重臂,平均每110分钟下线一台塔机。

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少芳介绍说,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扎根常德13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塔机生产基地。2018年总产值跨过50亿元大关,实现销售收入48.2亿元,同比增长140%,创造利税近10亿元,同比增长200%,销售规模超越国际知名塔机企业,夺回世界第一,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像中联重科的脱胎换骨一样,湖南中烟常德卷烟厂易地改技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智能化、标准化、生态化工厂,年产卷烟160万箱、叶片预处理180万箱和预留20万箱成品烟丝。中联重科、常德卷烟厂、金健米业,洞庭药业等这些传统产业,都在开放发展中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产值、新的高科技和高税收的附加值,老树发了新芽。

这无不得益于常德“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强力推进,加速了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常德品牌品质。

智能制造成为常德工业经济的一大引擎。裴维维 摄

一直以来,常德的产业并非是一片空白。曾经的粮仓、酒市、烟都、纺城、茶乡都是常德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的迭代升级,这些产业在滚滚的浪潮中逐渐销声匿迹,一些老牌工业企业甚至沦为“僵尸企业”,“一烟独大”的产业格局长期主导常德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有人调侃地说,常德烟厂打个喷嚏,整个常德就要严重感冒。

工业经济是常德发展的命脉。为了让血液肆意流动,打通工业发展穴道,形成一条完整、畅通的产业发展脉络,常德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里的产业政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烟草、文旅康养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推动纺织、酿酒、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与此同时,切实减轻企业相关税费负担,营造工业经济更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助其“轻装快跑”。常德出台帮扶工业企业十条等多项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落实企业减负政策,降低涉企中介收费,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大政府采购倾斜力度,加大服务企业力度。2018年,常德市各级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4亿元,让企业焕发了活力。

常德市始终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提升产品品牌。在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企业把产品质量视为生命线,把产品创新视为原动力,打造“常德品质·中国品牌”。目前,全市有1165户规模工业企业,“亿元工业企业”达到596家,主板上市公司5家。常德市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超过70件(个),形成了一大批叫响全国、驰名中外的工业品牌。芙蓉王、心相印、金健、武陵酒业等一批知名品牌走向了全国、跨出了国门;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塔吊基地、最大的泡沫镍基地,亚洲最大的酶制剂基地;中联塔吊、常德纺机、华南光电、常德牌水表等一批企业行业领先,享誉全国。

响箭重工混凝土泵车整装待发。原野 摄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这方产业的沃土上,常德播下高质量发展之种,收获的是产业蓬勃发展的累累硕果,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达54.9%,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达69.5%。烟草、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两大产业产值均已突破600亿元,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文旅康养两大产业产值均已突破700亿元,常德产业格局也从“一烟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

数据显示,常德市去年30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80.1亿元,222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77.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工业企业实缴税金排名全省第二;全市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引进内资48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4%,增幅居全省第一。为此,常德市获得了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优秀市州、真抓实干开放型经济先进市州、真抓实干招商引资履约先进市州。这些数据和荣誉的背后,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带来的结果。

建国70周年,是一个历史的节点。围绕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军民融合、商贸物流、烟草、文旅康养、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节能环保与清洁能源9大产业,常德市将举全市之力,把落脚点放在抓好招商项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基金投资等12项重点工作,工作重心向园区、企业和项目聚焦,加速壮大产业实力,加快提升发展质量。

发展的机遇,向来青睐勇于追梦和奋斗的人。随着黔张常铁路的竣工通车,常益长高铁、常德高铁枢纽站和安慈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常长城际公交的开通,桃花源机场临空口岸的开放,常德定将加快融入长株潭步伐,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美好的画卷,不仅需要描绘,更重要的是落在实处。我们坚信,常德市的决策者,一定能带领全市600多万人民,在沅澧大地上书写出不愧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辉煌篇章,将这座桃源里的城市装点得分外妖娆。

评论: 产业立市,当有久久为功的定力与耐心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记者 苟立锋

今天,湖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推介常徳“开放强市、产业立市”。阅读之后,使人切深感到,沅澧大地,风起云涌,催人奋进。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地处湘西北的常德以“多会合一”的形式密集召开一系列会议,安排部署新年工作。回顾这一个个会议,“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成为高频词汇。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开放是为了走出去,更是为了引进来。就常德而言,互通有无的核心只有产业。然而,产业的培育、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当有久久为功的定力与耐心。

发展产业,需要结合自身特色摸索前进。众所周知,无论培育何种产业,倘若没有前期的科学论证、周密调研,而匆匆上马,往往各方面的效益都会大打折扣。事实证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早已不再适用于当下。而那种言必高科技,非高新技术产业不引进的产业模式也不见得“放之四海而皆准”。

具体到常德来说,不管是做大做强已有的农业产业,还是依靠现有的工业产业格局,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引进行业优质企业。不能搞“捡到篮子里都是菜”那样的来者不拒,但也要全力以赴签下“潜力股”,发现“千里马”,这个过程考验耐心,注定漫长。

发展产业,需要品牌的成长和积淀。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一个新兴产业要获得市场认可,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能否建立一个深入消费者内心、代表高品质的品牌才是长远之计。而真正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品牌,没有哪一个是“一朝天下闻”,有的只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不断拼搏,持续开拓。

回顾常德自身的产业发展,无论是举全市之力打造“常德品质,中国品牌”还是上下一心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一切的引进、培育,根本目的在于让常德在市场上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过得硬”的品牌。正如海尔、海信之于青岛,华为、腾讯之于深圳一样,能否拥有一、两家标杆企业是现代城市树立自身品牌的重要方法之一,前人的经历已经给出答案,这样的目标不会轻易实现,只有经过岁月淘洗,时光雕刻,“常德造”才能不畏将来,永立潮头。

发展产业,需要人才的保障和支撑。干事创业,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资源,在经济结构加快转型调整、产业形态频繁更迭变革的当下,一个地方能否产业兴旺,人才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因素。

不同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域内的人才流动、养成一定与其“环境”密不可分,人们渴望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渴望拥有现实可行的上升渠道、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实现这些预期,依赖于人才培养机制体制的不断建立健全,更仰仗于包括经济水平、教育资源、文化环境等各项组合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打造一支产业大军,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人才保障制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发展产业,需要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一个地方,要想聚企业,先要聚人心,只有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全心全意推动营商环境改善。已有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外面企业才会想进来创业兴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涌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这一点上,常德已经做了大量细致有益的工作,比如推行“多证合一”模式、发布577项“最多跑一次”清单等等。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常德的营商环境优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这其中,既有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顽疾陈瘴,也有经济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要保持增长势头,促进持续繁荣,优化营商环境的步子就不能停滞。

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已经实施一年有余,成绩有目共睹,未来大有可期,我们不必过分执着于数据增长,也不用怀疑道路方向。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遵从产业规律,找到产业发展与自身特点的契合点,擦亮锻造好“常德造”这块牌子,着力于打造稳定持续的人才队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便只需静待花开沅澧。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