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殷殷嘱托,引领航向。三年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三个着力”精神,三湘大地谱写新篇章。
又是一年全国两会时。华声在线推出“‘着力’看‘三’湘”系列报道,从人大代表履职、农业无人机研发、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创产业发展、教育改革等角度,观察、记录“三个着力”的湖南答卷。
华声在线记者 张鼎峰 长沙报道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很多人对农民的固有印象。农村的孩子辛苦读书,为的就是走出农村进入更大的世界。就业的时候回农村当农民?这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事。
直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让这一观点得到了改变。农民不再只是一个身份,更是一种职业。很多新型职业农民头顶着高学历,掌握着现代化的技术,返回农村开创自己的事业。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对农村和农业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激情。
在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有一家世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他的创办者曾世杰就是一个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23岁的曾世杰投入400多万元返乡创办生态农庄,经过多年打拼,规模逐年扩大,现在已收回投资,逐步实现盈利了。
返乡创业,90后选择扎根农村
“一开始压力很大,贷款压力、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市场销售等等,每天要考虑的事太多了。”回想起刚回乡的情形,曾世杰仍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后,曾世杰最初是在浙江从事园林工作。那是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但是他有一颗“躁动”的心,不愿意年纪轻轻就虚度时光,便决定回湖南创业。
回到家乡能做什么?经过考察学习,曾世杰把脚步迈向了田野。他说服家人,自筹了一部分资金,再加上从银行的贷款,进行土地流转,一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庄建起来了。
“我们的蔬菜都是严格执行绿色标准的。”作为一个“新口子”,曾世杰对自己的蔬菜有着高要求。他在菜地旁边设计了化粪池,给蔬菜“吃”的都是农家肥、生物肥。即便看相不怎么好,但是质量和味道都很过硬。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曾世杰把“种什么”也放在了重要位置。什么时候种植叶类蔬菜,什么时候种植果实类蔬菜,他都进行了精心布局,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经过几年的拼搏,曾世杰现在已经拿下了望城区不少食堂的订单,自己也在农贸市场上开设了门店,蔬菜生意越来越好。
追加投入,用机械化提高效率
新型职业农民,有一个特点是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则是另一种趋势。在自己的农田推行机械化,是曾世杰今年的心头事。
“机械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器开到田地。”在曾世杰眼里,机械化最重要的应用在种植阶段,“要因地制宜使用机械,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这几年我一直在致力于土壤质量的提高,总算达到效果了。”曾世杰向记者递上一份湖南农科院出具的专业检测报告,上面标注着汞、铅等重金属的含量,都在标准范围内。除了让重金属达标,规整土地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曾世杰把每15亩土地规划成一大块,并且改善沟渠、硬化道路,便于机器开到农田里,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在农田旁的厂房,记者看到了曾世杰新购的几个机械设备。他介绍,今年追加了100多万元投入购买设备,旋耕机、植保机、播种机等机械可以互相搭配着使用。
不少乡邻有疑惑,投入这么多搞设备,能带来什么好处?曾世杰心里其实早就有一本账:菜土起垄如果要人工来做,需要好几天才能完成,机械则只要1个小时。而且机械起垄可以把翻耕、覆膜、移栽、定蔸、植保、施肥等工作都做了,这样不仅预计能节省60%的人力成本,还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做大做实,追求企业和农户互利共赢
“如何让消费者信任我们的蔬菜,能够买到这些放心菜?”曾世杰决定走品牌化路线,把自己的农庄做大做实。今年,他计划对蔬菜进行商标注册,并且在农场内设置一个标准的监测中心,所有蔬菜在送往市场之前就进行检验,确保送出去的产品都安全合格。
“以前是要好吃,现在吃好更加重要了。”在曾世杰看来,吃好就是要吃的干净卫生安全,自己的蔬菜质量高,即便贵一点也会有市场。
为此,他还“招安”了4户种菜经验丰富的“老农”。对这几位“明星选手”采取了底薪+提成的方式,请他们在种植环节进行技术把关,确保蔬菜品质。同时,在农庄旁边提供住宿,帮他们的子女联系读书的学校,想尽办法让他们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投入到蔬菜种植中。
“不仅要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盈利,也要让农业种植人员的腰包鼓起来,实现互利共赢。”曾世杰的思路清晰,他认为只有让更多的人在农业中享受红利,才会有更多懂技术懂农业的人加入,农业这个大环境也才会变得更好。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3年来,湖南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9万个,家庭农场发展到3.8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7万个。像曾世杰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推进湖南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