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冷暖总关情——湖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中)

[来源:华声在线]

民生冷暖总关情

——湖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中)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月桂 张尚武 邓晶琎 刘勇

3月的春雨,慷慨地洒在泥土里,浅草茸茸、枝头渐闹,三湘大地春意融融。

和煦的春风,唤醒万物;时代的春风,更是温暖人心。

“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心心念念,情系民生冷暖。

3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民生答卷——

推进“第一民生工程”,奋力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从细微处入手,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改善生态,让天更蓝、水更清、城乡更绿更美,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湖南将火热的民本情怀,写在了三湘大地上。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习近平

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花垣县十八洞村在2013年的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225户中有136户是贫困户。

犹记得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湘西苗寨十八洞村,嘘寒问暖,殷殷关切,同大家一起探寻发展之路,温暖了无数颗困窘的心。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依然牵挂着十八洞村的父老乡亲。“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殷切关怀之声至今仍在人们的耳边回响。

总书记的关怀和牵挂,激发出三湘儿女矢志脱贫攻坚的无穷力量。

过去3年,十八洞村除去“软骨”病、苦练“造血”功、打好“组合”拳、走稳“特色”路,顺利脱贫摘帽。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28元,外乡姑娘纷纷嫁进了村里……

过去3年,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奋力脱贫攻坚: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落实落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年增加,确保脱贫攻坚“子弹”充足;推广“四跟四走”模式,产业扶贫“靶向”精准;63万党员干部与贫困对象“结穷亲”,做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奋力脱贫攻坚,一路捷报频传。2016年2个贫困县摘帽,2017年12个贫困县摘帽,这两年内共有263.5万贫困人口脱贫,全省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7.84%下降到2017年底的3.86%;2018年全省计划脱贫摘帽18个县,已有4个经省政府批复同意。

2019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全省还有8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其中许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湖南向脱贫攻坚发起了总攻——2019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薄弱环节,确保减少贫困人口60万人以上,基本实现71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七,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按照湖南省委统一部署,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的20位省领导,每人深入一个贫困县开展专题调研,随机走访10户以上群众。

春寒料峭,在农户家里,省领导了解群众吃穿等基本生活,问政策落实、问收入几何、问身体安恙、问困难诉求。“房子透风,要经常补一补,下大雨会不会漏水?”省委书记杜家毫同村民像知心故友一样问冷暖、拉家常。

走访中,杜家毫说:“要以广大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换来更多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幸福的笑容和对党衷心地拥护爱戴。”

事事关情,民生无小事

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习近平

民生无小事,事事总关情。从上学到就业,从如厕到就医……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把人民关切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民生的“大责任”扛在肩上——

春节后开学季,虽然对愉快的寒假很留恋,但伍芸熙对新学期更加憧憬。

伍芸熙是郴州市第十九完小四年级四班的学生,她很喜欢新教室,有独立的储物格、空间大。春天多雨,无法到户外活动的课间,小伙伴们也有了一方可以自由转身、跳跃的小天地。

去年秋天,全校师生搬进了这座有37间标准教室的新校舍。而在以前,学校只有20间教室,最多的班级有80多个孩子。“连转身都困难,一不小心就撞到后面的书桌。”伍芸熙说。

目前,湖南已基本消除66人以上义务教育超大班额,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了班级“瘦身”的福利。

教育优先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望城人易雄最希望的就是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在外面颠沛流离,总不如回乡工作幸福指数高。”易雄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深圳等地从事报关员的工作,一直没有存下钱买房成家,又不能就近照顾父母。去年底,他辞职回乡,很快就对接上了当地一家外贸企业。

越来越多的湖南人像易雄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18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全省登记失业率为近年来最低。

小厕所,也是大民生。

“没想到我也能用上这么干净的厕所!”浏阳市柏加镇双源村的五保老人李定根,用了大半辈子臭烘烘的旱厕。去年9月,政府派来施工队,把他家的旱厕改成了冲水厕所。

去年,浏阳市完成农户旱厕改造15000多座,全市实现“旱厕清零”……

大班额“消肿”、家门口就业、厕所革命……一桩桩,一件件,都让人触摸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湖南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花大力气、投入资金改善民生。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超过七成;2018年,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1%的情况下,全省财政投入民生的资金达5241.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70%以上。

兜底线、保基本的举措频频出台,旨在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迎来“14连涨”,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已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

“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要确保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里。”在今年1月举行的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长许达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庄严承诺:2019年,办好12件重点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1.5万公里,提质改造农村公路0.5万公里;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120万;减少义务教育大班额1.4万个以上;改(新)建农村户用厕所100万户以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正扑面而来。

天蓝水碧,最有幸福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

3月,岳麓山下、湘江之滨。早春的后湖无比清丽,波光粼粼,水流潺潺,新柳如烟,拱桥如画。不少市民在此悠闲散步,附近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纷纷来此写生,用画笔描绘大美后湖。

这样的惬意,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从前的后湖,是一个路人经过要捂着鼻子快跑的臭水池,长年累月受污水、垃圾侵扰,水质恶化至劣Ⅴ类。近3年来,长沙市对后湖585亩水体实施了清淤截污、生态修复等整治工程,才呈现出如今的“生态美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3年,湖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江碧水长流,是经济发展所需,更是百姓幸福生活所系。

近3年,湖南将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一号重点工程”纵深推进,主战场由湘江向“一湖四水”延伸,以湘江保护与治理为突破口,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湘江两岸“退养”,洞庭湖区整治矮围网围、关停小造纸,切断污染源,还“母亲河”“母亲湖”清丽容颜。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湘江干、支流157个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55个,达到98.7%。而这样的“好水”比例,与2012年可比断面相比,提高了10.5个百分点。

2018年6月29日,省委书记杜家毫登上蓝山县野狗岭,考察湘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他俯身捧起清冽的源头活水,一连喝下三大口。这是湖南对湘江水源地水质的底气与自信。

做好“水文章”,先守护好百姓“大水缸”。在整治好80个市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的基础上,2018年,全省投入资金17.1亿元,在全国率先完成322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

在长株潭等大城市,持续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8年,湖南人觉得,头顶的天空越来越蓝。

数据印证了人们的观感:2018年1至12月,全省14个市州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4%,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张家界市、郴州市、益阳市、吉首市、娄底市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治污的同时,花大力气造林绿化。近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年年增长,目前达到59.8%。城乡绿色越来越浓,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全省已有9个市州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300个。仅去年一年,长沙市就新增绿地面积437.28公顷,新增公园75个。

春日花开,新开园的长沙市天心区海棠公园内,贴梗海棠如火如锦,垂丝海棠如烟如霞,映照着赏花人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相关专题:牢记殷切嘱托 奋进“三个着力”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