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湖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上)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邓晶琎 张尚武 周月桂 刘勇]

一场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

——湖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上)

■编者按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3年来,湖南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奋进“三个着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第一民生工程”,织密扎牢托底保障网;以3个“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今天起,本报连续推出3篇报道,看湖南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邓晶琎 张尚武 周月桂 刘勇

从萧瑟风雨中走来,湖南迎来春暖花开的3月。

3年前的这个季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对湖南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

3年来,湖南将总书记的嘱托,转变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强大动力,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猛药去疴,从刮骨疗伤的阵痛中绝地求生,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中破茧成蝶,在湖湘大地掀起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忍痛淘汰落后产能

破茧成蝶都有伤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的短期阵痛是必须承受的阵痛,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

——习近平

2016年3月18日,从北京返回湖南后,时任省长杜家毫旋即召开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要求大家直面“重化工业占比高,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并存”的现实,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次会议处处对标,传递出罕见而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

彼时,湖南的母亲河——湘江流域沿线,分布着湘潭竹埠港、郴州三十六湾、株洲清水塘、常宁水口山、娄底锡矿山等重化工基地和大量“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企业。

长期以来,这些沿江地区依靠重化工业和矿产资源“吃饭”,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遗留下大量的废渣,影响了土地、水源、空气质量,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

正爬坡过坎的湖南,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加快重化工企业关停并转!

可关停并转,哪有那么简单。

清水塘工业区,企业关停搬迁后,高峰期可达256亿元的年产值全部归零。

“百年煤都”宁乡煤炭坝镇,煤炭产能全部退出,意味着县级财税收入直接减少三分之一。

浏阳花炮产业“瘦身”,上千家企业的数万笔订单“流失”。

如果说关停过程像“断腕”,那么关停后更“扎心”。

清水塘工业区的261家企业,搬迁改造资金约需200亿元。企业怎么搬、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事事关乎企业存亡、百姓生活。

洞庭湖区造纸产能退出,地方政府直接面临6000余名企业职工、近4万名苇农的生计问题。

巨大的牺牲、沉重的代价,难免引发各种“声音”。

有企业说,市场流失、违约赔偿的风险谁来担?

有职工说,丢了“饭碗”去哪里找?

有部门说,如果经济出现踉跄、下滑,怎么办?

这些问题,躲不开、绕不过。

如何破解人们心中的焦虑?省委省政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注重实效,步步为营。

省委书记杜家毫4次奔赴清水塘,现场部署企业搬迁,实地了解职工安置,深入探讨产业优化。

“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下去,一届政府一届政府接力干,不达目标,决不罢休!”掷地有声的表态,彰显出强烈的责任担当。

一场场攻坚战,指向利益固化的藩篱,朝着沉疴宿疾开刀——

烟花爆竹企业全面“体检”,达不到换证许可的企业一律退出;

不能通过技改扩能达到规划产能的煤矿,必须关闭退出;

对全省范围内“地条钢”生产企业实行有奖举报,防范“死灰复燃”;

环洞庭湖区的造纸企业两年内分阶段退出。

近3年,湖南顶住压力“破旧”,忍痛淘汰落后产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淘汰钢铁落后产能120万吨,查处涉“地条钢”生产企业12家,涉及粗钢产能345万吨,实现预期目标;

关停小煤矿2000余家,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00万吨,煤矿总数控制到198处以内,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任务;

淘汰落后的规模工业企业3000多家,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

从攻坚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朝着彻底根除“病灶”的方向奋力前行。

从刮骨疗伤的阵痛中绝地求生,为转型升级“腾笼换鸟”

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

——习近平

家住株洲河西的株冶集团职工葛飚,今年开始过上了“双城记”的生活。

去年底,株冶的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火关停,清水塘工业区的261家化工冶炼企业就此全部退出。

而200公里外,衡阳常宁市水口山崛起了全国首个年产30万吨锌深加工基地,株冶在这里安了“新家”。

在清水塘这场大手笔迁徙中,没有可复制的经验,株洲市在刮骨疗伤的阵痛中绝地求生——

以搬迁企业带走一批、专场招聘安排一批、免费培训转型一批、引导自主择业一批等方式,千方百计妥善安置了2万名职工;

借助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投资100亿元启动实施清水塘棚改项目,让3万居民搬进了新居;

开全国之先河,创新“收储+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模式,筹资近百亿元完成所有企业土地的收储。

清水塘工业区绿色搬迁的首个项目“旗滨玻璃”,已在百里外的醴陵投产。通过工艺改进,该项目的年产量由5000万重箱升至1亿重箱。

曾经烟囱林立、污水横流的清水塘老工业区,脱胎换骨。未来,清水塘将变身为工业遗址公园、保税物流中心和生态公园,建成现代化新城。

一退一进之间,见证一次次绝地求生的自我革命。

省内钢铁旗舰华菱集团,把“破旧”的阵痛当成“新生”的机遇。

脱虚向实、聚焦主业,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大幅压缩普通钢品种,增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殊船舶钢、桥梁钢、汽车钢、家电钢等高端产品。

用工也在不断精简:严格总量控制,强化末位淘汰,钢铁主业在岗职工精简1万人,湘钢、涟钢人均产钢超1000吨,跨入全国同行前列。

华菱集团脱胎换骨,一跃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稳定供应商。港珠澳大桥、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项目、卡塔尔购物中心……一系列“超级工程”与“大国重器”,“华菱制造”大显身手。

破除旧产能,为转型升级“腾笼换鸟”,企业绝处逢生。

在湘江流域,岳阳石化、衡阳盐卤及精细化工、郴州宜章氟化工等重点化工产业,走上集群化绿色发展之路。

在洞庭湖畔,造纸的制浆产能全部退出。今年初,岳阳县签约投资12亿元的生物质热电项目,利用芦苇等生物质原料发电及供热。

从“地下”转到“地上”,宁乡煤炭坝瞄准市场空白,规划发展智能安防产业。90多家门业企业落户,解决就业岗位5000余个,“煤都”成功转型“门都”。

从“低小散”走向“高精尖”,浏阳花炮龙头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每年申请专利200多个,研发出安全、绿色的新产品1000多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南蹄疾步稳。

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中破茧成蝶,为实体经济振兴赋能

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

——习近平

2月底,长沙经开区,三一重卡的新年团购会十分火爆,一举签下4020台产品订单。

2018年横空出世的三一重卡,是老牌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集团以创新为动力,致力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2018年6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三一集团考察,了解到三一重卡通过互联网销售创造了53秒卖出500台的成绩时,他为企业的创造活力点赞。

湖南另一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也通过工业互联网为实体赋能。

去年底,中联重科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ZValley OS,通过大数据解决工业企业关键痛点,加速从“设备生产商”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加速“破茧成蝶”:规模工业企业数量达99家,其中4家进入“全球工程机械50强”,形成国内产品类别最全、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更广维度、更深层次、更大空间着力,倒逼我省优化营商环境,驱动实体经济发展。

这3年,湖南下决心降成本,每年为企业减负700亿元以上;推进“放管服”改革,每年取消行政审批事项逾100项,企业开办的平均时间压缩至3.81天。

省会长沙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紧扣“房住不炒”,精准调控去库存,坚决打响了炒房狙击战,房地产市场价格稳、供需稳、预期稳。

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长沙的营商环境、软环境从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脱颖而出,两项排名分别跃升至第九、第二。其中,长沙稳定的房价,是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幸福长沙”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才落户、高新企业的区域基地落子,“房价洼地”正托起“投资高地”。

去年至今,湖南连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以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重点,引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智能制造”的产业链不断延伸、补齐、壮大——

中兴通讯终端产品、北斗微芯集成电路、蓝思科技触摸屏等项目,延伸拓展电子信息产业链;

湖南首款自产汽车发动机在长沙广汽三菱量产,其强大的“造血”能力将加速完善汽车产业链;

杉杉能源长沙基地锂电动力电池材料生产线、中伟新能源(中国)总部产业基地等项目集聚,催生一条长沙最全、省内一流的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

一个个产业项目加快转化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3年来,我省GDP总量不断扩大,全国排位前移,而“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大幅降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快速上升。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体经济正迎来“春暖花开”,湖南涵养实力再腾飞。

上一页  |  下一页1 / 3

相关专题:牢记殷切嘱托 奋进“三个着力”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