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村里访“明星”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军
江苏有个华西村,我省有个华南村。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华西村是全国闻名的富裕村,而华南村去年才脱贫出列。
华南村追梦脱贫的故事有不少。乡亲们说,最典型的要数发展养殖脱贫致富的“明星”吴从海。
身材瘦小,头戴一顶毛线帽。2月15日,在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华南村,眼前的“明星”吴从海,说话、走路挺有精气神。
老吴憨实又可爱,见到记者来访,忙拉着往屋里拽,高声直嚷着家人杀鸡把客待。
“我家去年是‘双喜’临门。”围坐在火塘边,没等记者掏出采访本,老吴的话匣子已打开。
“修了两栋新房子,最高兴的是被县里评为‘脱贫致富光荣户’。”老吴把受表彰时发的红绶带戴起来,把获奖证书捧在胸前,俨然一副“明星”样,惹得在场的镇村干部齐鼓掌。
“走,到我新屋去看看。”老吴兴致很高,领着记者往外走。
山脚下,两栋嵌着白瓷砖的新屋格外显眼。新屋坪地里,成群的土鸡在啄食。老吴指着鸡群诙谐地说:“我就是它们的‘司令官’。”
走过泥泞的山路,在一片树林内,5个养鸡大棚展现在眼前,这便是老吴的养殖基地。“党的扶贫政策好,驻村扶贫工作队扶持力度大,但还得靠自力更生。”鸡棚旁,老吴与记者摆起“龙门阵”。
华南村是个地处高寒山区的贫困村,过去,村民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待客。老吴家人多田少,日子过得紧巴巴。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机发生在2017年以后。县委统战部和湖南日报社驻村扶贫工作队先后进驻,唤醒了沉睡的侗寨。
抓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扶起“志”与“智”。在扶贫工作队的开导和帮扶下,老吴决心发展养鸡产业脱贫致富。
“靠政府救济只能解决一时,靠双手发展产业才能长期过上好日子。”带着这样的念头,老吴把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叫回来,父子俩甩开膀子干起来。
创业之初没有资金,老吴从亲戚和信用社借来10余万元。随着规模扩大,驻村扶贫工作队帮他联系县里有关部门,享受养殖大户的奖补政策。
没有技术,驻村扶贫工作队安排他到县里培训,还请来村里的“土专家”廖秀才点对点进行指导。
养鸡成了规模,销售又成了难题。于是,老吴带着儿子,提着鸡笼到重庆、贵州等地推销。
去年初,父子俩到贵州凯里一家农贸市场推销,一位商贩见他一副“土”样,认为他是吹牛皮。老吴急了,从鸡笼里抓出一只鸡说,你杀了尝尝,如果认为好吃,再到我家的养殖基地去看看。
吃了,看了,这个商贩信服了。如今,这个客商不仅自己从他这里进货,还成了老吴“高山土鸡”的义务宣传员。
好学肯干,老吴很快就在村里崭露头角。“养鸡技术不亚于廖秀才,养殖规模村里数一数二。”老吴咧开嘴自豪地说。
追梦的背后有艰辛。养鸡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不说,最怕的还是天灾。
去年底,一场冰雪袭击侗寨,老吴一个养鸡棚子被压垮,压死数百只鸡。为此,老吴心痛得好几天吃不下饭。
擦干眼泪,老吴又从外边购来鸡苗。但困难接踵而至,购买鸡饲料没有资金。湖南日报社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戴勤闻讯,与村支两委干部商量,借给老吴3万元周转金,解了燃眉之急。
“扶贫工作队帮到了点子上,扶到了关键处。”老吴深情地说,组里通上了水泥路,商贩来收购山鸡更方便了,还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我销售高山土鸡2万羽。”
“老吴勤劳肯干和‘一定要脱贫’的拼搏精神,起到了‘明星’的示范作用。去年,全村发展高山土鸡15万羽以上,10余名通过发展产业增收的贫困户主动申请脱贫。”联村的鱼市镇镇长姚金志介绍。
“为发展养鸡产业,合作社马上启动孵化器建设,建立起脱温室,以提高鸡苗的存活率。”一旁的村支书吴兆权告诉老吴。
“真是个好消息,我今年打算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养殖土鸡5万羽!”老吴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