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扛起锄头“再出发”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颐佳]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颐佳

1月28日,农历腊月廿三,是南方小年的前一天。

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竹安村围墙屋组47号,崭新的院墙,大红的对联,房檐下晾晒的香肠、腊肉透出浓浓的年味。

2018年,对李德军来说,是“全新”的一年。“赶上了好政策,没想到我40岁还能当农民。”正在家里学习农业种植技术的李德军憨笑着对记者说。

“去年收入怎样?”“80亩荷花收了一万多斤莲子,算算每亩莲子收入大概1400元……”

随着话匣子的打开,一个历经坎坷的“新型农民”形象呈现在记者面前。

1978年,李德军出生在长沙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以往农村家庭的观念总不希望孩子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李德军也不例外,长大后到武汉跑销售,在湘潭做工程,回本地办公司,虽然一路颠簸坎坷,可他从未想过家乡的“土地”会成为他的出路。

2018年早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让李德军倍感振奋。

“我生在改革开放那年,大家都说那是一阵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去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呢?”李德军说,新政策出来,老乡们都很兴奋。

在街道和村上的帮扶下,李德军拿出多年的积蓄承包了村里105亩流转土地,80亩种荷花,20亩种花卉,5亩做鱼塘。

父母亲虽懂些田间地头的活,可以前种的是水稻,这荷花怎么捯饬,李德军一家都是门外汉。

为掌握荷花种植技术,他跑江西、湘潭等地,不管风吹日晒上门求教。

“幸运的是,街道帮我请来了农技专家,这真是及时雨。什么地方买荷苗,水域怎么管理,何时应该施肥,病虫害怎么防治,他们都陪我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李德军说,自己本是农家子弟,通过几个月的摸索,总算是补上了种植的入门课。

“去年花卉种了硫华菊、百日草,刚好赶上大家都要美化新农村,花卉苗木供不应求。”

“马上要采摘藕尖了,去年上市的时候每斤批发价卖到了20元。”

李德军算一算细账,除了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后,没有太多的盈利,可他笑嘻嘻地搬出老师的“种荷圣经”:一年保本,二年盈利,三年丰收。他已是成功迈出了转型的重要一步。

“记者,您坐,我自己做的甜酒,您来一碗甜酒蛋尝尝。”

李德军家今年翻修了院墙,房前屋后的年货满满当当,新装的不锈钢大门锃亮锃亮。老父亲红光满面,老母亲喜气洋洋,大概没什么比儿子既能事业有成、又能堂前尽孝更让他们开心了。

农,天下之大本也。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建设标准,今年开福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6300亩,众多“李德军”返乡创业成为“新型农民”,传统的稻田变了,荷花、蔬菜、水果、花卉,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老旧的模式变了,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结构全面优化了。

开福区农林水利局算了一笔账,按照调结构、治污染、盘资源的思路走下去,3年左右,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提高到每年3.2万元。

“真没想到,我都40岁了还可以再出发!回乡创业腰板都直得很。”李德军坐上还没有上牌的新越野车向记者告别:“今天请了师傅翻荷田,今年藕尖一定会大丰收的!”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