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苗鼓传承人和她的37名留守小鼓手们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一辰]


下雪的天气也没有阻止小鼓手们练习鼓舞的热情。

华声在线1月30日讯(记者 王一辰)1月28日,年关将至。“咚哒、咚哒、咚咚咚哒”,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鼓声在湘西矮寨镇坪朗村上空回荡。几面大红苗鼓前,一群七八岁的孩童跳跃、旋转、击打,鼓声随着他们的动作时而清脆明快,时而高亢激昂。石金琦在这鼓声里来回踱步,偶尔停下来纠正小鼓手的动作。

石金琦是距离坪朗村十公里的德夯村人,七八岁便开始打鼓。1996年,嫁到坪朗村时,她曾感到惊讶:“这个苗寨里居然一个会打鼓的人都没有。”从那时起,她便开始免费教人打鼓,为的是有一天能让鼓声在大山里响起来。村子里的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孩子还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一到放寒暑假就成了脱缰野马,扎进电子游戏里。石金琦见状,索性在自己家里张罗起了暑期班,专门带着留守儿童学苗鼓。

“一天来十几个孩子,上午练苗鼓,中午给他们做饭,下午带他们去农家书屋看书。”石金琦把一天的“课程”安排得井井有条。“之前我开农家乐攒了些钱,孩子们到我这里吃饭,花不了多少钱,我养得起。”自从带了学生,石金琦就一心扑在她的苗鼓班里。几年下来,石金琦的“老本”也不够吃了,家里添置了一台小车,靠跑客赚些钱。

石金琦带着学生们参加艺术展演,学习苗鼓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宽广的舞台。

一开始,送孩子过来的家长也就抱着有人义务帮忙看管孩子的心态,并没有指望苗鼓能打出个什么名堂来。“几年前,我带了村里七八个留守儿童出去比赛,拿到了二三等奖。奖金并没有多少,只有200块和一块洗脸手帕。”因为都是留守儿童,家庭贫困让这些孩子并没有什么机会去镇上,所以石金琦就用这些奖金带他们在镇上吃了一顿蒸菜,孩子们用自己的努力换回来的荣誉,这顿饭吃得格外香。

苗鼓一响,不但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更触动了村民们内心的自豪感。石金琦带的徒弟中有个叫石凤萍的女孩,妈妈在工地上做事,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里三个孩子一年到头都难得跟父母见上一面。一向害羞内敛的石凤萍进了苗鼓队,像变了个人,变得开朗爱笑起来,去年过年参加吉首市的苗鼓比赛,爸爸妈妈还特意赶来看她表演。

石金琦将生活场景融入到鼓舞动作里,跳起来生动活泼。

“看着自己的娃娃走出大山去比赛,还拿奖上电视,做父母的也感到骄傲。”石金琦说,留守儿童其实最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给他们一个舞台展示自己,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找回自信,这是苗鼓带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从2013年到现在,石金琦带过的学生有3100多人,其中,长期跟她学习苗鼓队的留守儿童有37名。不止是在湖南,贵州、重庆、安徽等地的学校都邀请石金琦过去授课。石金琦的苗鼓队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到如今全村男女老少两百多号人,这个苗鼓队成为了村里的招牌。在这样的带动下,村里挖掘、保护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为村民建起了“苗鼓墙”,介绍苗鼓历史文化,各种打苗鼓的图案,同时建起了苗鼓苗歌传习所,让村民尽享文化之乐。

【记者手记】带着信仰,执着向前

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充裕,春节不再是享受物质的集中点,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年味不浓了,传统过时了。”而此时走进坪朗村,处处洋溢着紧张而又喜庆的氛围,石金琦的苗鼓队也排练起新的鼓舞动作准备着过年的演出。苗鼓是苗家人欢庆的一种方式,每到农历新年与苗族人自己的新年,他们都以鼓乐相迎,打谷、梳头、织布......这些寻常生活里的场景都被融入到鼓舞动作里,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一隅精神的自留地。

2012年之前,石金琦并不太懂“传承”两个字背后的责任,也没有深究自己所做的事情代表着何种意义,凭着一腔热爱,她坚持了下来。因为她的执着,串联起了整个村落对传统苗鼓的热爱。2012年,石金琦多了一个身份——州级苗鼓传承人。使命感油然而生,她带着苗鼓走出大山,走出湘西,她说,我所追寻的就是将要被人们忘却的记忆,我所传承的就是我们民族伟大的文明,坚持我们的信仰,执着向前。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