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系列报道之一]
扶贫扶志气 脱贫脱旧习
——祁阳“四扶四建”易地扶贫搬迁走出新路径
前言:
扶贫,这振奋人心的字眼,无数基层干部夜以继日为之奋斗。其中,易地搬迁,是一项从根本上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综合性工程。
在我省最南端,永州按照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吹响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总号角。该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易地搬迁作为最重要民生工程,2016年以来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市全面完成81708人搬迁建设任务。
近日,我们深入祁阳、蓝山、双牌等县,记录下一个个温暖的搬迁故事、一条条因地制宜的好点子,并以7篇系列报道,翔实生动地展现永州易地扶贫搬迁新经验、新成果。
张 笛 邓诗棋 廖毅刚
年关将近,在大村甸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姐唐中良一边打扫新屋一边盘算着“过火”时请亲戚来新家吃饭的事,“一直租房住,如今,总算有家了。”羊角塘镇牛坪坳村,付茂武将门前“十星文明户”的门牌擦得锃亮,说起承包鱼塘,他自有一套生意经……
这一幕幕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画面再寻常不过,但对于曾经的他们是遥不可及。
人口超过百万的祁阳县是革命老区,也是我省贫困人口较多的面上县。贫困群众要么生活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区,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要么生活在地质灾害区,有严重安全隐患。
易地搬迁,迫在眉睫!
然而,建房易,守家难。据以往经验,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真脱贫”的目标,祁阳县创造性地走出了“四扶四建”扶贫之路,全面激发易地搬迁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圆满完成了549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落实搬迁贫困户精准帮扶措施,全市综合打分排名第一,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不仅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摆脱物质贫困,更要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能力贫困,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县委书记周新辉在全国2018年扶贫日“扶贫先扶志”论坛上,将“四扶四建”经验推向全国,该模式还列入中宣部、国务院扶贫办编写的《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选编》。
“扶志气建讲堂,一户培养一名明白人”。扶贫要先扶精气神,教育激励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县里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设立了300多个扶贫讲堂,聘请一批专兼职教师,每月组织贫困户和村民小组代表集中听‘扶贫课’。”常务副县长陈莉介绍。
在文明铺镇合谊塘村,陈昌元没想到自己有天也能当“老师”。搞养殖、种水稻,如今,一年收入超过8万元,陈昌元不仅脱贫更被评为“十星文明户”的“脱贫致富星”。“过去,说是没条件、没门路,现在这些借口都没了,还不一鼓作气加油干。”陈昌元的脱贫课接地气,效果实打实的好。
一大早,我们在潘市镇盘古村安置点遇上了忙碌的老大爷陶石城。背已佝偻、手指关节变形,看得出,大爷过去生活不易。但如今的笑容却如孩童般灿烂,他忙不迭地向我们展示养的山羊、竹根鼠。“针对个人情况,能干什么就帮扶他们干什么。”县易地搬迁办副组长李美光说,易地搬迁领导小组的干部绞尽脑汁,为贫困户量身寻找致富门路,不落下一户。
“扶技能建中心,一户培养一名产业工人”。祁阳县抓住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的机遇,创建了祁阳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扶贫)培训中心,开展靶向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技能。
家住观音滩镇新龙湾村的唐长青,家有病人,身无技能,曾生活贫困。在镇村帮扶下,唐长青和儿子参加了创业培训。现在,儿子当上了快递员,他做起了泥水工,家庭稳定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扶产业建基地,把工厂建在农民家门口。”大村甸镇安置点,不少贫困户还没来得及往新家搬家具,先被一路之隔的玻璃工业园、银光粮油公司吸引。“几家大型玻璃器具企业和一家省龙头企业,贫困户不愁找不到工作。”镇党委书记郑志宇早已为搬迁户谋划好了未来蓝图:从农民变工人,从贫困户变小康户。
事实上,一路走来,从盘古村到高江村,扶贫车间比比皆是,加工玩具、雨具,生产食用菌,贫困户家门口实现就业。
“扶队伍建堡垒,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为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祁阳县全面推进工作“村为主”,督促各村认真履行组织建设、脱贫攻坚等10项工作“村为主”职责,增强村支“两委”自主服务搬迁贫困群众意识,将各项服务工作细致入微地送到了搬迁群众家门口。
回顾采访所见,祁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始终围绕一个主线:后续帮扶。诚然,搬出来容易,如何住下来、住得满意才是难题。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安置点也将拥有物业管理。”对于未来工作,祁阳主政人早已思路清晰、目标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