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刀客兄弟”擦亮老字号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俊 通讯员 王玖华 李远根]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俊

通讯员 王玖华 李远根

一块厚实的钢坯,经压板、锤炼、焊接、回火、抛光等13道工序,变成一把把锋利的刀具,或刀头长角,或形如弯月,或厚实锋利,如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1月20日,循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记者走进双峰县走马街镇金蚌村。迎接记者的是两个年轻小伙,他们就是赵氏刀业的第五代传人,哥哥叫赵星亮,弟弟叫赵星宇。

走进仓库,仿佛来到了刀具展览馆。斩骨刀、辣椒刀、虎头刀、牛角刀……20余种刀具次第排列。随手拿起一把斩骨刀,锋利的刀刃、宽厚的刀背、锃亮的刀身,透出一股凌厉气势。刀尾,“赵学林”商标的烙刻赫然在目。

“我们把爷爷的名字作为商标,刻在每一把自产的刀上,既是对产品的自信,也是对爷爷的纪念。”赵星宇说。

1958年,凭借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和自己多年的钻研,赵学林独创“赵氏锻刀法”,所生产的刀具质量好、价格实惠,村民购买还需提前预订。2010年,赵学林病故,儿媳和两个孙子接过重担。秉承着爷爷的匠心和情怀,赵星亮、赵星宇这对“刀客兄弟”继续行走江湖,传承老字号。

然而,时代在发展,纯粹的传统手工打造,在机械化生产大潮中越来越“不吃香”,产量低,利润也不断缩水,许多老主顾“移情别恋”,老字号面临着生存危机。

“坐等歇业,不如奋力一搏。”2017年底,“刀客兄弟”一拍即合,着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革新。性格开朗的哥哥赵星亮“主外”,负责市场开拓和产品推销;手艺好的弟弟赵星宇“主内”,负责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升级。

兄弟俩拉开架势,看谁先做出成绩。

赵星亮一边走访老主顾,稳定现有销售渠道;一边走访市场,了解行情和需求。赵星亮跑遍了周边几个县市,洽谈一个又一个代理商,逐步扩大销售的“朋友圈”。凭着“赵学林”的老招牌,产品进驻一家又一家门店。同时,借鉴微商、电商和农村淘宝经验,尝试着进行网络营销。他说:“以前总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原来是‘好刀也要会吆喝’。要把品牌做大做强,必须得主动作为。”

继承传统,但又不唯传统。在请教不少老师傅的基础上,赵星宇将锻刀的流程进行了科学调整,并陆续购进50余台大大小小的机械,实行半机械化的流水线生产:一些核心工序仍然采用手工打造,一些程序化的工序实行机械化生产。所使用的材料也开始从生铁、普通钢铁转向不锈钢、高碳钢;产品也从最初的“菜刀、镰刀、剪刀”发展到20多个特色品种。

记者跟随“刀客兄弟”来到生产车间,40余名技艺娴熟的工人正忙得不亦乐乎。捶打压面、淬火加硬、焊接拼装、抛光上油,一道道工序紧密衔接。机器轰鸣、锻刀敲打、火花四溅、蒸汽翻滚,看似简单的一把菜刀,却需经过“千锤百炼”。

“市面上,许多菜刀由一块钢板压制而成,虽然生产简单快速,但重量不均衡、不耐用。我们先通过反复锤击淬炼,分别制作出刀背、刀刃和刀脚,再焊接成型,工艺复杂很多。”赵星宇随手捡起一把牛角刀介绍,“为达到最佳力学效果,还会将刀头做成‘牛角’凸起。”

如今的赵氏刀业,平均每天能制作各类刀具4000至5000把,去年销量达到120万把,产值超过800万元。“赵学林”牌注册商标,还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锻刀产业又红火起来了,许多“金盆洗手”的老师傅成为了赵氏刀业的座上宾,许多年轻人加入企业成为了新的传承人。有30年打刀经验的康日芝被聘请为技术顾问,刚大学毕业的小刘主动当起了技术学徒。今年50岁的贫困户彭红元,因为腰伤无法外出打工,在“刀客兄弟”的帮助下进厂干起了包装工,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

追梦路上,“刀客兄弟”奔跑的步伐愈发矫健。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