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三湘巡礼——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书写开放新传奇——邵阳加快实现后发赶超纪实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蒋剑平 肖祖华 张佳伟]

邵阳市区新貌。 申兴刚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蒋剑平 肖祖华 见习记者 张佳伟

雪峰巍巍,资水逶迤。东接长衡,西连云贵。

地处大湘西,曾经区位不优、交通不便、经济不活的邵阳市,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不懈改变区位劣势、重塑经济优势,走上了一条开放崛起、加快实现后发赶超的康庄大道。昔日闭塞之地,正在形成我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洼地。

一个充满活力的大美邵阳,在新时代阔步向前。

打破闭塞格局,“盲肠”之地成“枢纽”

盼望着,盼望着,12月26日就要来了!这是830万邵阳人民很期待的一天。届时,怀邵衡铁路将开通运营,飞驰的动车将穿越雪峰山天险。这是一条由邵阳方面最先提出构想、也最为受益的黄金大通道。从此,邵阳东下东南沿海、西往大西南腹地,更为快捷。

邵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邓涛介绍,怀邵衡铁路是邵阳市继沪昆高铁、娄邵铁路扩改开通动车后,第3条开通动车的铁路。此外,已列入国家规划、过境邵阳的还有呼南高铁和兴永郴铁路。

交通,曾是邵阳最大痛点。到上世纪末,邵阳还是水运受阻、国道狭窄、高速公路为零。铁路仅有一段低等级的娄邵铁路,被戏称为“盲肠”。当时,邵阳是全省唯一没有铁路贯穿的市州。

因经商经常跑外地的邵阳市民申伟谈起以前出行,觉得“不堪回首”。他说,跑趟长沙,要在湘乡吃餐饭;去怀化,一座雪峰山要翻近2个小时。

交通“梗阻”导致环境闭塞,邵阳经济发展步履蹒跚。

要加快发展,如何“破局”?邵阳乘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东风,实行“交通优先”,并由“大办交通”向“办大交通”转变。

2000年7月1日,邵阳首条高速公路潭邵高速开工建设,开启邵阳大交通建设新征程。2002年底建成通车,邵阳融入全省公路快速交通网,到长沙的车程缩短至2小时多一点。

此后,邵阳交通进入快速建设期。邵怀、邵永、邵衡、娄新、洞新、怀通、安邵、邵坪、武靖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去年,邵阳高速公路“三横三纵两连”架构全面建成,全市12个县(市、区)在全省率先实现“零距离上高速”,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81公里,居全省第4位。

铁路建设也乘势而上。2004年元旦,洛湛铁路邵阳至永州段建成通车,邵阳结束了铁路“盲肠”的历史。2014年12月,沪昆高铁邵阳北站通车,邵阳融入全国高铁网。2016年1月,娄邵铁路新线运营,高铁开进了市区。怀邵衡铁路通车后,邵阳3小时可直达珠三角。

地上要快,天上要飞。去年6月,历经10年争取和建设,邵阳武冈机场建成,成为我省第7个通航的民用机场,目前已开通7条航线,邵阳“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宣告形成。

同时,邵阳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也跻身全省、全国先进行列,全市10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沥青)路。

2016年,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目前,邵阳铁路枢纽站、邵永客专、兴永郴铁路、白新高速和新永高速等重大项目在积极推进中。

打开开放之“门”,邵商邵品闯天下

今年11月25日至27日,第四届全球邵商大会在邵阳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邵阳商会会长和300多名邵商代表赴会,助力家乡发展。泰国湖南商会会长刘纯鹰还带着泰国众多邵商企业老板回乡考察投资,投资总额20亿元以上。他说:“将继续团结更多的海外邵阳人,为建设家乡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的各种藩篱逐步拆除,邵阳民间创造力空前爆发。邵东县农民曾小山“洗脚上岸”,建立了我省第一家民营企业——流泽铝制品厂。上世纪90年代,邵阳市掀起民营经济发展热潮。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邵阳人走南闯北,从提篮小卖到开店办厂,从建市场到搞物流,风风火火干起来,形成了“哪里有邵阳人哪里就有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邵阳人”的局面。

随着对外交往日趋便利,邵商纷纷走出国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刘纯鹰就是较早进军海外市场的邵商,2002年,他走出邵东,毅然进军泰国,打开了一片新天地。2009年,他在泰国创办了我省首个海外工业园——泰国湖南工业园,并牵头成立了泰国湖南商会。

邵阳市商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分布在全球的邵商有近100万人,其中在东南亚就有近10万人,粗略统计邵商群体资产总规模达4万亿元。目前,邵阳经商务部核准备案的境外民营投资企业有300余家,居全省首位。

通过邵商内外联动,邵阳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成功打造了皮草、箱包、发制品、打火机、鞋类、农产品6大优势出口产业。目前,邵阳产一次性气体打火机稳占全球市场份额70%,发制品已占非洲市场份额60%、全球市场份额20%。去年,全市出口10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4.75%。今年3月,邵阳发制品、打火机、箱包3个基地获批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打造“两个中心”,产城融合展新颜

第四届全球邵商大会期间,邵阳组织邵商参观市容、考察园区。邵商们赞叹:城市“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活力越来越强!

围绕建设“双百”(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市和“两中心一枢纽”(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近20年来,邵阳大力实施“东进、北拓、西联、南延”城市发展战略,宝庆工业新城、江北新城、资江新城和体育新城等相继崛起。到去年底,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是20年前的近2倍。

在“做大”城市时,邵阳坚持走产城融合之路,以园区引领新区发展,努力建成“湘西南规模最大、产能最足、后劲最强、品位最高的工业重镇”。

走进邵阳经开区,里面现代化厂房密布。该区规划面积30多平方公里,是邵阳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也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新区,已吸引三一重工、九兴控股、彩虹集团、富士电梯等知名企业入驻。我国目前最大的显像管生产企业彩虹集团,计划在这里打造全球“特种玻璃谷”,一期投资20亿元的项目已投产。园区管委会主任陈秋良说,他们正朝着国家级开发区和千亿园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邵阳各大开发区,湘商产业园成为亮点。2015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邵阳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实体经济,规划建设湘商产业园13个。目前,已开工建设标准厂房501.43万平方米,投产385.66万平方米。全市工业向园区集聚,工业园区强势崛起,签约入园企业总计已达811家,投产507家,解决就业5.38万人,从2015年至今年11月创产值390.52亿元、税收16.1亿元。

在扩城区、搭平台的同时,邵阳充分发挥邵商实力雄厚、遍布全球的优势,在全省率先实施“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战略。在多年上门招商的基础上,2007年9月召开了首届邵商大会。目前,邵商回乡投资项目超过600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同时,全市还引进世界500强企业42家、中国500强企业53家,总投资达535.6亿元。

大投资带来大发展。从2000年到2017年,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391家增加到1255家,规模工业增加值由17.08亿元增加到535.06亿元,产值过亿元企业由7家增加到581家。近3年,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数连续居全省前3位。

城市发展壮大,城市功能配套也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近年来,邵阳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中心医院东院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去年,邵阳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目前正在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发起冲刺。

相关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三湘巡礼——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