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长沙印记】风生水起 踏浪而行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欧阳倩]

——长沙市雨花区改革开放40年发展综述

清清圭塘河。

雨花区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0.84%。图为沙湾公园。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图为喜盈门·范城。

雨花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品牌效应,不断组建教育集团。

居民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生优育关怀服务。

“七纵八横”的路网骨架逐步形成。

跳马镇农村新面貌。

高桥商圈。

(本版图片由长沙市雨花区委宣传部提供)

雨花区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欧阳倩

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

对一个区域而言,只有看清自己所走过的路,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更加从容不迫,更加步履坚定。

雨花区,是改革开放大业的倡导者、见证者,更是改革开放大业的亲历者、实践者。

改革开放以来,雨花区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一茬接着一茬,新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改革画面跃然如见!

回溯雨花区发展轨迹,需把时间指针回拨至1996年。1996年,长沙市区划调整设立雨花区,建制改革于长沙市郊区。

———这是新雨花开始的一年;这是雨花人追逐新梦想起航的一年;这更是雨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从1996年至今,在雨花区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特别是近年来,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雨花人爬坡过坎、砥砺奋进。

从位居长沙东南一隅,到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从承担城市功能的“服务者”,到引领城市开放崛起的“弄潮儿”。雨花人在3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创业创新创优的动人乐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今天的雨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今天的雨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区域发展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

今天的雨花,民生事业不断完善,区域温度与广度延伸壮大。

一叶轻舟穿峡越谷经万山,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

雨花,未曾辜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也更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1 一个重大命题,确立全新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雨花区委、区政府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决心谋篇布局,区域发展出现深刻转型

若从卫星上俯瞰,1978年的长沙,市区灯火稠密,郊区则一片昏暗。现在“国际范”十足的长沙,彼时形同“跛脚巨人”。

改革春风已起,但长沙郊区依然泥足。

长沙郊区环绕长沙城区四周,西与望城接壤,东、南、北三面与长沙县毗邻。郊区建制于1938年,虽几经撤并仍不断扩大。在长沙现代化建设中,她肩负着“服务省会、致富城郊”的双重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郊型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发展商品农业、提高副食品供给能力,满足城市居民“菜篮子”的需求是重中之重。郊区的规划也是以服务于城市整体建设为前提,保证城市开发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郊区的变迁发展,摊开了雨花新城区建设与繁荣的画卷:1996年7月,长沙市区划调整,撤销郊区。郊区政府保留部分乡、镇,接收部分城区,组建城乡一体的雨花新城。

雨花区西北部,为繁华的市区,主要由原南区侯家塘、左家塘、井湾子、圭塘划入组成;雨花区东南部,以城郊农村为主体,由原郊区黎托乡、洞井乡全部和雨花亭乡等部分构成。1996年底,雨花区划微调,按路网块状分置街道。

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从郊区到雨花区并非简单行政区划变换的概念,而是秉承郊区发展的思路和经验,主动融入省会城市建设在有形空间上的升华和前进。

雨花建区后,发挥区位优势,确定了“规划建区、科技兴区、改革强区、开放活区、兴市富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思路。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数据,探究改革以来雨花经济结构变化的历程。

一份1981年的资料显示,当年郊区蔬菜上市12600万公斤、鲜鱼上市56740担。鲜奶产量为392万公斤,整个郊区的社会总产值为1.77亿元。

建区后的第一年,即1997年,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2.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58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420万元。产业结构为10.8:39.2:50.0。

时间掠过5年光阴。2002年雨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5亿元,为1997年的1.89倍,年均递增13.6%,产业结构比例变为8.9:33.6:57.5。此时,第三产业占全区GDP比重57.5%,在市内5区中排名第一,成为支柱产业,明显呈现大都市城区经济结构。

又是一个5年过去,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约为0.9:51.1:48.0。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工业增加值120亿元,逐步形成了烟草食品、机械制造、床具服装、新材料等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占比GDP超过60%则发生在下一个5年。2012年,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达740亿元(含长烟),人均GDP达1.6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0.4:38.4:61.2。

2015年,雨花区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千亿行列,达到1018.2亿元(含长烟),三产结构比由2010年的0.5:41.5:58.0调整为2015年的0.7:37.5:61.8。

整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雨花区产业结构总体呈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演变。

数据是枯燥的。但从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雨花改革经济篇章的焦点与成就。

——农业早就抖落了泥土成为孵化平台。从1996年开始举办的农博会,今年已走过20个春秋,成为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展示的“现象级”展会;传统农业退出历史舞台,现代都市农业逐步成为方向,游绿心、赏花卉、逛农博、看非遗,这才是雨花农业的新面貌。北部跳马镇,初步形成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乡村格局;中心城区神农茶都文化产业园,更是做茶业运营平台,打造集购物、品茗、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消费综合体。

——园区成为新型工业滋生的沃土。2003年,建立第一个工业园区——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随后壮大为雨花区经开区,重点打造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围绕“互联网+”,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信息、新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如今,雨花经开区跻身全省一类园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汽车产业)”、全省唯一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1996年以来,相继建成的高桥大市场、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井湾子家具大市场等如雨后春笋,“全省市场看长沙,长沙市场看雨花”的局面逐步形成。以市场和特色街市为主的商圈日益崛起,高桥商圈、东塘商圈、红星商圈、黎托商圈、同升商圈声名鹊起。“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累计20个项目纳入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培育顺天国际金融中心、湖南商会大厦、双塔国际广场等14栋示范楼宇,德思勤城市广场、喜盈门范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

自信与辉煌,探索与奋斗。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雨花区更加接近实现自己的荣光与梦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230.87亿元,是1997年的977倍!

2 一场城市再造,绘就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雨花区委、区政府以“精品城区”建设为核心,实现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提升”的转变

奠基、点火,通车,揭牌,建设……宏图起,雨花新!

40年来,一个个城市建设项目落地,天堑变通途,水域荡碧波,荒山披青衣,公园悄点缀。在长沙市发展宏伟版图上,没有哪项改革能像城市建设的如椽大笔这样,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

关注,惊叹,参与,共享……梦想通,笑颜开!

40年来,一项项筑基工程以建设精品城区为目标,一项项暖心工程以城市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一项项精神培育工程以城市文明为宗旨。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个举措像城市建设这样,凝聚如此广泛民心。

40年来,穿过崇山峻岭,越过浩瀚长河,目光所致,山河大不同。

——交通大提质,雨花血脉偾张。

1978年,整个长沙市仅有3条国道、10条省道,域内总里程不到700余公里。1987年,郊区有乡村公路63条,共206公里。

当时,唯一的南向交通动脉为长潭公路,郊区段从东塘广场起,经雨花亭、井湾子、洞井铺至机场口。经过郊区境内的铁路有京广铁路,自北向南由捞刀河入境,过浏阳河铁桥后,直穿市中心区,经雨花亭乡、大蚝乡出境,郊区境内设有4个车站。

1996年以后,新建、改建城市主次干道是其重要方向。“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分别新建改造城市主次干道89.09公里、150公里、40.5公里。

此时,“七纵八横”的路网骨架逐步形成,城市格局也以此拉伸。

通过机场高速、人民路、长沙大道、劳动路、香樟路、木莲冲路、湘府路等,实现了城区东西的延伸。

通过韶山路、洞井路、万家丽路、沙湾路、新花侯路、红旗路等的建设,实现了城区南北的拓展。

通过借助武广高铁、沪昆高铁、渝厦高铁等,雨花区成为中国中部“六省通衢”的一个起点。航空、高铁、地铁、轻轨、国道和高速公路“六元一体”的交通格局,拉开了城区骨架。

——区域品质大提质,雨花脱胎换骨。

对外城区的违章建筑,拆!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雨花区陆续启动谭阳洲、东山两大片区的拆违行动,突出抓好高铁新城、雅塘片区、棚户区、城中村四大板块的征拆工作。拆违腾地、拆迁腾地,拉通了全新的城市框架,腹地开发向纵深推进。新片区的崛起,带来了产业的延伸,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凸现。

对内城区的棚户区及老旧社区,改!

以东塘、侯家塘、砂子塘、左家塘为主体的内城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道路老旧破损,路网管网设施老化,停车问题,成为雨花执政者的心病。里子与面子、地上与地下、硬件与软件相统筹,推动城市建设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

老旧社区老龄自来水管置换一新,解决让居民堵心的停水问题;天然气地下管网铺设完毕,大伙告别背着煤气罐上楼的日子。与此同时,破损楼面修正、绿地花坛修建、停车位扩容增减等配套改造全面推进。城区品质在改造中一步步实现温情蜕变。

对重点区域的薄弱环节,治!

提升长沙火车南站、汽车南站、高桥大市场、红星市场等服务窗口和重点市场品质。疏通路网,铺设沥青路面,打通交通微循环,使通行更加顺畅;部分电力线路下地,增容电力满足用电需求;配套货梯、客梯、自动扶梯等,并对其周边区域整体规划设置门面招牌,在细节处体现品质。

对区域绿化面积,增!

1996年建区后雨花绿化主要依托自然景观,拥有市区最大的“绿肺”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绿树成荫、游人如织。1998年—2002年,重点在主干道两厢绿化,先后对曙光路、梓园路、广济桥等辖区内主次干道20条,进行高标准的绿化改造工程,道路绿地面积达32万平方米。随后,雨花区对社区绿化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补栽缺损苗木,社区绿化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09年,率长沙市之先建成首个开放式社区公园——树木岭社区公园。

2010年以后,绿化建设“点线面”全面开花。“十二五”期间,提质改造老旧社区29个、背街小巷16条,建成特色景观街3条,社区公园及小游园33个。2014年起启动“三年造绿大行动”,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0.84%。

——碧水大行动,雨花哺育泽润。

圭塘河穿雨花而过。作为长沙唯一的内流河,圭塘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市民。可她也承受着生命不堪承受之重: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日积月累,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又黑又臭。

群众扼腕痛惜,政府牵肠挂肚。从1996年建区以来,雨花区对圭塘河的治理从未停歇。2000年以前,治理侧重在防洪度汛方面,强调洪水快排,却未对100多个排口末端截污。长年累积,清水变“墨水”。再加上上下游落差小、流量小、自净能力差等“先天不足”,历史的“欠账”越来越多。

“十二五”以来,逐步确定全流域治理方案。对上游,把截污纳管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加强跳马片区、同升地区的干支管网、老旧小区、棚户区等改造,全面推进污水管网配套,从源头上切断污水入河。对中下游,针对不同污染来源,采取不同截污手段:流域周边居民小区,实施雨水立管改造,杜绝生活污水入河;沿河餐饮商铺,建立餐厨垃圾回收体系,杜绝乱排乱放进入河道。

近20年来不懈探索,雨花区创新“6+”治河模式,即理念创新:系统治理+精准治污;体制创新:九龙治水+一龙统筹;机制创新:政府河长+民间河长;模式创新:生态整治+产业融合;技术创新:中国智慧+德国技术;投融资创新:平台融资+市场化运作。

以理念创新为例,雨花区投资300万元委托专业测绘机构对125平方公里流域的管网、地形、河道、河岸进行全面调查,搜集了大量水温、气象、洪涝等数据,建立了治理模型,可精准地计算出隔断治理需求。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大数据平台,每逢下雨,平台根据雨量自动模拟圭塘河水域水文情况,我们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

以投融资创新为例,在先后投入100亿元后,雨花区引进社会资本,成立长沙中建圭塘河建设开发责任有限公司,构建“建—融—管—还”的体系。即,由公司建设,由社会资本主导融资,由经营性物业收入来弥补管理投入,再建立合理偿还计划,确保项目参与各方共赢。

2014年12月圭塘河生态景观区一期建成开放,2017年10月二期圭塘河滨水公园开园,一座河岸城市微旅行度假地“圭塘河悠游小镇”惊艳亮相。

改革开放以来,雨花人用汗水和智慧,用意志和精神,还长沙一河碧水!

我们甚至可以说,圭塘河的蝶变,就是整个雨花区生态巨变的缩影!

3 一份心中牵挂,满腔百姓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雨花区委、区政府以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优势的经济主场,强力的产业集聚;精致的城区结构,精细的城市管理……改革的成果,由民众共建,更应该由民众共享。

一句句誓言铿锵有力:“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百姓所需的,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把财力向民生项目倾斜,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基层困难群众倾斜,让人们的幸福指数随着GDP一同增长。”“围绕民生谋改革,发展顺,力量大。”

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1999年,以最高评分成为全省唯一素质教育和“普九”双优县区;2013年起,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区;2004年起,连续9年保持省“平安县(区)称号”;2016年,群众工作民调满意度排名长沙市第一;荣获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从2004年起,连续9年保持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

一个个数字拔节生长:1988年的郊区,全区农民年人均收入957元,职工年人均收入1333.6元;到1998年,全区年人均收入3671元;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9054元和11636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150元。

——这些成就,是雨花区鲜明的人民立场、深沉的为民情怀的最佳诠释!

比荣耀更为真切的,是人们的获得感。

获得感,来自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分别新建改造学校39所、21所、39所,“十三五”以来,已新建学校19所,新增学位2.8万个。同时,该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品牌效应, 通过组建教育集团,带动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如长郡雨外教育集团发展为“一校四址”,砂子塘教育集团为“一校十一址”,枫树山教育集团为“一校九址”等,进一步提升优质教育的覆盖率。

获得感,来自低费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以2014年为例,当年雨花区门诊、住院人次虽增长82.38%、49.10%,但门诊、住院均次药费分别下降48.74%、16.5%。目前,“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大大降低了市民看病费用,免去市民到大医院排队的烦恼。2015年启动的雨花区公共卫生大楼,更是配备了一流的疾控实验室,具备了11类201项检测硬件能力,应对禽流感、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疫情,实现自行快速鉴定,大大提升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效率。

获得感,来自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体系。在文化阵地建设上,仅“十二五”期间,就投入2300万元,社区阵地面积平均达到300平方米;在文化传承保护上,建设了湖南首个非遗街区——雨花非遗馆,竹雕、剪纸、棕编等上千种濒临失传的非遗老手艺在这里焕发青春;在产业活力上,德思勤城市广场、汇艺文创中心、圭塘河生态景观带、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等,让居民有所看、有所学、有所玩、有所成。

获得感,来自不断完善的精细生活圈。曾经杂乱的农贸市场变得“高大上”;曾经寥寥无几的公园如今“遍地开花”;曾经的老仓库变身创意空间;曾经的“有女莫嫁洞井铺”已成历史;曾经单调的道路如今以不同颜色区分出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绿化带……今年,雨花区出台两年行动计划,两年内将打造95个15分钟生活圈,建设37个停车场,新(改)建30处农贸市场,建设177.76公里人行道、130.4公里自行车道,打造2条健身步道、2.7公里文化步道。

……

城市的温度,不断升华,不断凝聚,不断弥漫!

对一项项民生改革进行梳理时,我们不难发现,在民生工程的宏伟叙事中,雨花区之所以能跨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一次又一次跨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崇尚务实、以人为本的良好导向,得益于狠抓落实、热忱服务的工作作风,得益于细致入微、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

4 一盘宏伟棋局,展示光明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雨花区委、区政府以大视野、大格局布棋落子,“雨润之花”必将更加璀璨辉煌

40年的积累,40年的蓄势,为雨花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可以感知雨花区勇于改革、善于突破的创新;我们可以感受雨花区敢为人先、锐意争优的担当;我们可以看到雨花区和衷共济、荣辱与共的团结;我们也可以感叹雨花区为民爱民、勤政务实的公仆意识!

今天的雨花,决心更大、方向更明、动力更足!

今天的雨花,不管风吹浪打,犹似闲庭信步!

思想上,更加坚定——

全面深化从严治党,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定力,严把政治方向,压实管党责任。着眼凝神聚魂,增强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理念上,更加清晰——

发展是第一要务,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强化项目首位意识,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培育新动能,拓宽新空间,形成新优势。

行动上,更加坚决——

激活体制机制,大刀阔斧简政放权,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开放的胸襟,以包容的胸怀,在提升服务水平中赢得区域竞争主动权。

时光在2018年迸发耀眼光芒,再次照亮雨花人的伟大征途!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区域与世界的交融,理念与行动的交织,将汇聚起创新创业、精致精美、共建共享的时代洪流!书写出财富、品质、幸福雨花的时代愿景!

相关专题:长沙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刊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