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长沙印记】岳麓区:40年,岳麓山下产业旺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熊远帆 潘振兴]

40年,岳麓山下产业旺

——从岳麓区服务湘江新区、高新区看“园、区”共建的地方作为

湖南湘江新区洋湖总部经济区,碧水环绕,彰显着城市发展的蓬勃活力。李健 摄

岳麓高新区检验检测认证总部基地。(效果图)

湖南湘江新区洋湖总部经济区,碧水环绕,彰显着城市发展的蓬勃活力。 李健 摄

洋湖晨曲。 周跃林 摄

快速发展中的长沙高新区。(资料图片)

熊远帆 潘振兴

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经济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以产业聚集的方式推进城市的发展,也成就了当前中国的工业版图。

改革开放的新生儿

上世纪80年代末,长沙高新区迈开了长沙经济园区产业逐梦的脚步。诞生于90年代初的“麓谷”更成为长沙高新区的核心区域。

六沟垄,这条长沙河西最深的排水沟就是麓谷的前身,长沙高新区的成长也唤醒了长沙河西这片曾经沉睡的土地。

从首批30余家入园企业起步,到现在近2.8万家企业入驻,“一区四园”营业总收入突破5500亿元。

产业带来了人流,人流的聚集又形成了新的城区,长沙高新区在为岳麓区赋能的同时,也为长沙的发展打造了一个“西引擎”。

“引擎”一旦启动,岳麓区的发展也就开始突飞猛进。

2007年以前,岳麓区一个叫梅子滩的地方,当时还是西二环边上一个偏僻的乡村。四周有连绵起伏的山林,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有大片的葡萄园和休闲钓鱼的山庄,这也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2007年起,这里变得热闹了起来。投资600亿元的梅溪湖综合开发项目启动了。随后的2008年6月,由这里起步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成立。

经过七年的改革探索,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至此,岳麓区全境处于湖南湘江新区核心位置,进入国家战略。

除了国家、省市战略一个个在岳麓区的热土上落地,岳麓区也成立了自己的经济园区。

2008年6月,原望城含浦科教产业园成建制划归岳麓区管辖,更名为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划归岳麓区后的产业园,有了新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园区根据工业园区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围绕“检验检测”特色,深入贯彻“特色立园、产业强园、空间拓园、机制活园”发展路径,以专业型、效益型、精致型特色园区建设为引导,经济成果全面展现。

2017年9月,国家认监委授牌园区为全国第十三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跻身“国家队”行列。

今年1月,园区经省政府批复晋升为“岳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现在,岳麓高新区依托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和湖南湘江新区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交汇叠加的核心优势,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等独特优势,全面引爆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动能,持续迸发转型创新发展活力。

目前,岳麓高新区已入驻检验检测企业机构93家,获得检测资格认定(CMA)的企业47家。2017年,实现检验检测产业链产值40亿元,其中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产值10.78亿元,同比增长28%。

分割不开的血缘

在中国的改革中,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的叠加,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关系。

对于岳麓区而言,它是长沙高新区行政所在地、湖南湘江新区的核心区,“区中有区、区中有园”的现实区情,决定了两者之间分割不开的血缘。

岳麓区的发展也得益于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以及岳麓高新区所带来的产业聚集,功能区叠加行政区,让这片长沙原本的蛮荒之地因产业而兴,进而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湖南湘江新区是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从覆盖区域上看,岳麓区全境都处于新区范围内;从财税体系上看,新区与岳麓区共享财税分成;从发展职能上看,岳麓是行政区,湘江新区是经济功能区。

自新区设立以来,为岳麓拓展了发展空间,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作为湘江新区建设的核心区,岳麓区也全力支持、配合、参与新区建设,可以说没有湘江新区的崛起,就没有岳麓区的辉煌,而没有岳麓区湘江新区则没有最核心的发展空间。

诚如梅溪湖片区以健康医疗产业为主导产业,坪塘、大王山片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滨江新区以金融业为主导产业。这既是湖南湘江新区的布局,也是岳麓区对于上述板块的定位。

湘江新区的洋湖片区等四大片区的定位发展与岳麓区聚焦的楼宇经济、园区经济、科创经济、开放经济“四大经济”和现代金融、高端商贸、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检验检测、都市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发展一致。

在长沙高新区,则主要聚焦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发展。作为高新区行政地,岳麓区也立足全局,着力以更大的担当,主动服务好长沙高新区发展,进一步深化优势互补、统筹融合,推动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为长沙市经济转型升级作出岳麓贡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度演变,融合已成为发展大势。为此,岳麓区提出了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三融共进”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省会长沙新中心。

产业一度是岳麓区最实的区情、最大的短板。为此,岳麓区树立了经济工作向产业聚焦的鲜明导向,持续开展“产业发展年”活动,驰而不息地做大做强“六大主导产业”,推动三二一产业高度融合。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湖南金融中心、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大王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产业平台集中发力,岳麓区产业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岳麓山组团、市府滨江组团、环梅溪湖组团、洋湖大王山组团、岳麓高新区组团、莲雨含组团“六大功能组团”,实现新城规划建设到哪里,产业经济就覆盖到哪里,公共服务就配套到哪里,让岳麓成为一座有人气、有商气、有灵气的新城。

“对比河东,岳麓是一个发展新区,就类似于当年深圳建设经济特区,蕴含着热情奔放、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拥有着适宜于创新创业的人文积淀。”

在岳麓区委书记周志凯看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岳麓区既没有去产能的任务,也没有去库存的压力,拥有三大国字号战略平台、省市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可谓轻装上阵、机遇叠加,正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创业、大奋斗时不我待。

全方位的服务

“服务湖南湘江新区就是服务岳麓发展,服务长沙高新区就是服务岳麓发展,服务驻区高校就是服务岳麓发展。”

站在城市发展内在规律的高度上,岳麓区委书记周志凯这样认为,岳麓区和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

因此,岳麓区主动为园区重点项目建设、重点片区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征地拆迁、环境维护和民生事业保障,推动资源共享、要素集聚。同时深度融入,在创新驱动、精准招商等方面联手联动,共同谱写大河西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3月,岳麓区为湖南湘江新区基金小镇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绿色专窗”,实现省金融办、区工商局、资产经营公司“并联办公、专窗审批”。

“以前每次发布新基金,都需要去工商局办理手续。现在有了‘绿色专窗’,只需上下楼就可以完成了。”湖南蒲公英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自从基金小镇设立“一站式”服务以来,明显感受到了更高效、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据了解,岳麓区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了“办事最简、监管最严、服务最优”的政务服务模式。除了下放权限、窗口前移等举措外,该区还将传统的“面对面”服务转变为“键对键”服务,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发照、网上查档的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全程实现“零见面”。

此外,岳麓区坚持特色立园、产业兴园、空间拓园、机制活园,落实“一主一特”功能分区,聚焦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全力支持岳麓高新发展,加快打造精致型、专业型、效益型特色园区。实施片区开发模式,加大土地收储、征拆、出让力度,力争园区扩容至86.8平方公里。深化管理制度、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市场化运营,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服务于园区的同时,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事业发展也让无论是高新区还是湘江新区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园区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老西区仅有区属中小学20余所,教师600多人,学生1.1万多人;而今,中小学110所、幼儿园175所,教师7775人,学生人数已达128000多人;1978年小学升初中比例为60.5%,岳麓区拥有了全省优质资源体量最大、普惠功能最齐全的教育体系,形成了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一条龙”全学段的教育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价值。

“岳麓区持续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每年教育经费支出保持在可用财力的1/3左右。”周志凯指出:“教育具有社会、经济双重属性,我们必须做到片区开发到哪里,教育资源就配套到哪里,让‘岳麓山下好读书’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与此同时,“一圈两场三道”的建设也让岳麓成为人气之城。69个“15分钟生活圈”、16个农贸市场、43个停车场、17条人行道、16条自行车道和5条历史步道正在改造或建设,梅溪湖恒大医疗健康城、长沙市妇女儿童医院、洋湖医院、望城滨水新城医院、金洲医院等医疗机构也在河西落地生根……

在三大经济园区的助力下,岳麓区产业转型也步伐稳健。不但传统的房地产业发挥“定力”,连续四年领跑全市中心城区,新兴产业也活力四射,来势喜人。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12年的34%增至2016年的52%,其中金融业税收贡献率由2%增至7%,成为全区新的支柱产业。建设湖南省唯一的省级金融中心,打造中部唯一初具规模的检验检测产业集群,抢占汽车后服务、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制高点,推进健康养老业、文化旅游业加速转型,锐意进取、创新开拓的岳麓迸发无限可能。

相关专题:长沙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刊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