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长沙印记】岳麓区:40年,岳麓山下民生暖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郑旋 潘振兴]

40年,岳麓山下民生暖

——从岳麓区的群众笑脸看改革成果的民生共享

岳麓区谋改革、促发展、兴产业、惠民生,人民生活喜笑颜开。

洋湖之畔生态优美,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本版图片由范远志、岳麓区委宣传部提供)

郑 旋 潘振兴

一个地区发展有没有未来,就看群众脚步的去留。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如同春雨滋润大地,星城长沙焕发勃勃生机。作为省会主城区,岳麓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人民生活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扎根在岳麓大地之上的人越来越多,获得感越来越足。

改革开放40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发展成果的见证者和分享者。本文透过发生在岳麓大地上最真实的故事、最真切的变化和最真挚的讲述,回顾一段渐行渐远的岁月时光,分享这座城市发展的温暖记忆。

一座桥梁架相思

一封家书诉变迁

“妈妈,这些变化我一定要跟您说!”进入花甲之年,范柏槐摊开纸,将母亲的夙愿、历历的往事、家园的变化,透过手中的笔,流淌成一封“特别”的家书。

1959年11月的一天,6岁的范柏槐和母亲从长沙湘江东岸乘轮渡回西岸溁湾镇窑坡的家。船停稳后,一块宽60厘米、长10来米的木跳板被放下,供乘客登岸。那天,风雨交加让跳板异常湿滑,范柏槐不慎跌入江中,母亲一边哭喊着“细毛”(范柏槐的乳名),一边跳入冰冷的江水,急忙将他抱起。从此,母亲常跟人念叨,“要是河上有座桥,我崽就不会落水生病了。”

范柏槐在信中告慰母亲,自1972年橘子洲大桥通车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家的路平安、畅达成为您一生的梦想!如今,您的儿子、孙子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安全奔驰在宽阔的桥面上。”

范柏槐想,如果母亲知道长沙河西现在的样子,一定更加高兴。于是,他尽可能详尽地在信中描述家园的变化。

2003年,范柏槐家所在的溁湾镇窑坡拆迁,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二层木板房被依山傍水的电梯楼房取代。溁湾镇经过10几年的发展,也从偏僻之所变成繁华商圈。“破烂不堪、尘土飞扬不见了,泥泞小路不见了,那木跳板也没了。”范柏槐在信里写道:“妈,现在的溁湾镇好热闹呀。”

点评

一条湘江隔两岸,曾经是多少代人的痛!

1972年10月1日,第一座长沙湘江大桥(现橘洲大桥)通车。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几年加速过江通道的建设,至今长沙城区湘江过江通道已达11条。

以岳麓区为核心的河西片区,一座新城拔地而起,成为省会长沙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前还是农村的岳麓区,忽然就成了城市中心。

40年来,多少人的多少家书,在书写和抒发着改天换地的变化与情怀!(周云武)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

住房变化翻天覆地

“1974年之前,我们和五六户人家挤在一栋土砖房里住,刮风下雨天就要盖茅草。1997年,终于才在现在的院子里修了一栋属于自己的土砖房,后来,房子年久失修,也住不了人了。”

说起改革开放40年的最大变化,张炎武感受最明显的,还是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如今,站在精美别致的小洋楼前,他难掩喜悦。

张炎武的家位于岳麓区莲花镇东塘村,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两层小洋楼看起来漂亮又气派。“两层楼加起来接近400平方米,3个儿子和儿媳都居住在外,目前,就我和老伴两人住着。”张炎武说,现在的房子是2010年修建的,修好之后做绿化、做装饰,每年都会有一些小变化。

再回忆起自家的第一栋房子,张炎武依旧印象很深。“1974年的时候,修房子打地基、挖土,通通得自己动手。大儿子当时还小也来帮忙,晚上冻得哭。”

现在的小洋楼里,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什么也不缺。房前屋后,张炎武还会养鸡、种菜,日子乐得自在。“也不是没有困难的时候,但靠党的好政策,勤俭持家,才能走到今天。”

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张炎武全家慢慢解决温饱问题。在他的带动下,村组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

点评

衣食住行,百姓之福。而就城市居民而言,社会发展到今天,住,可能成了首要条件。

长沙市连续第11年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姓居住的条件,是其中重要因素。

张炎武的居住变化,是岳麓区、也是长沙市居民40年改革开放生活发生变化的缩影。现在比他居住条件好的居民,多得去了。(周云武)

行医20余载

见证家门口看病不发愁

“1996年,我刚到望月湖街道卫生院时,卫生院都还是平房,只有400平方米的大小,四五个科室总共才20多个工作人员。”22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望月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变化,中心主任柳树立深有感触。

过去,卫生院环境差、仪器少、技术落后,老百姓看个感冒都要往大医院跑。现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DR、全自动生化仪、彩超等医疗设备,通过“百万人才引进工程”,还引进有中高级职称的医生。“大家对我们中心医疗水平的信任度越来越高。”柳树立说,目前,辖区居民首诊选择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比率已经高达75%。每年,中心至少提供医疗服务6万人次,提供公共卫生服务18万人次。

2009年以来,经改扩建,望月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变成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6层大楼,并成立住院部,设有80张病床,增设10余个科室,工作人员数量也增至88位。这一切在柳树立今天看来,是完全没想到的。

改革开放40年,岳麓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基本健全,全区共有一二三级医院52家,卫生服务中心15家,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3个,村卫生室72个,专业医护人员达12430人。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结硕果,让柳树立为身为医务人员而感到十分骄傲。“我相信,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深入的改革中,老百姓就医的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

点评

凡身肉体,都会生病。百姓生病,烦恼更多,集中体现在看病难、看病贵上。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岳麓区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3个层次。第一层,把就医点遍布到社区、小区,建立“15分钟就医点”,让居民出行即可就诊,方便。第二层,收费便宜、合理,让百姓感觉就医不贵。第三层,医疗条件相对完善、成熟,医生医术高,让百姓感到医之则好。

解决了这3个层次的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百姓就医的问题。

(周云武)

多媒体取代自制幻灯片

教学也有“进化史”

对于41岁的贺昆英来说,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记忆,离不开一个地方——岳麓区望月湖第二小学,这是他工作的第一个单位,也是人生职场的起点。

1998年6月,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后,贺昆英被分配至望月湖二小任教。登上讲台之初,贺昆英主要教自然(科学),除此之外,他还担任学校的电教任务。

那时候,贺昆英教四个年级的课,要准备各种不同的实验设备,可教学条件简陋,设备不全,他常无可奈何。“只能自己想办法去做,比如一些标本,还有实验器材,尤其是幻灯片。”

贺昆英回忆,当年,电脑尚未普及,学校只有一间电脑教室。由于普通教室基本没有电脑,所以给大部分学生上课,只能使用挂图,或者幻灯片。“那种幻灯片还是用专门的透明塑料做成的,上面可以画画写字,然后用幻灯机投影到幕布上。”

从教20多年,贺昆英换过5个单位,现为博才咸嘉小学的语文老师。目前,小学的“云课程”采用“云平台”,进行课堂直播,学生可以在家观看学习。由他主教的“贺老师讲国学”,自2016年开课以来,受到学生家长广泛好评。

从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到获评全省首批教育强区,再到申报国家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贺昆英参与并见证了岳麓教育改革的历程,他深刻感受到,优越的就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来之不易,“今后,教育改革变化越快,老师越要迎头赶上。”

点评

看一个地方就学条件的改善,以一个老师的亲身经历来反映,更真切,更全面,更深刻。

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条件,岳麓区做到了,长沙市也做到了。(周云武)

当代“50后”“玩”出不一样的晚年生活

65年前,王冬才出生在湘江西岸的观沙岭。在她最早的记忆里,观沙岭就是一个小村庄,周围都是森林。

作为地地道道的“村民”,上世纪70年代后,王冬才与丈夫同时在位于河西三汊矶的长沙锌厂工作,一年无节假日、无休息,谈不上拥有业余生活。平日里,夫妻二人最熟悉不过的,就是地方戏、民间小调以及小贩的吆喝声。

1998年,由于丈夫离世,王冬才的生活变得艰辛。“除了上班,还兼职做钟点工,给别人做卫生,送液化气,晚上回来钉书,钉扣子……”在那段苦日子里,除了赚钱养家,王冬才的心里别无他想。

之后的几年,河西的变化出人意料。观沙岭蝶变成新家园,王冬才住进了谷山乐园。除了生活有保障,最令她开心的是开始有了丰富的业余生活。

退休后,王冬才参加了社区老年大学,并加入社区广场舞队、唱歌班。高标准建设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办公大楼里,公共服务大厅、雷锋超市、居民议事吧、老年大学等一应俱全。“再也不只是听上世纪单调的地方戏、说书和电影配音了,在这座城市里,老年人能‘玩’的东西和年轻人一样多。”

如今,观沙岭街道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滨江新城即将完成华丽转身。生活在一个以现代金融商务功能为核心,以文化、休闲、旅游综合商圈为驱动器,以都市居住为依托的复合型新都会中心,王冬才直言心态也变得年轻:“既开心,又舒心!”

点评

上了年纪的人,更能切身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

把视野拓宽,把时间拉开,把方位拉开,才会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才会懂得珍惜、尊重和敬畏。

现在年纪小的人,生活经历有限,往往视野、时间、方位都拉不开。那就请有切身经历的人帮他们拉开。

历史不能忘记,过程不能忽略,艰辛不可忽视,奋斗不可藐视。

(周云武)

相关专题:长沙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刊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