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长沙印记】40年绘就天心民生新画卷(上)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福芳 王若飞 孙喆 董劲]

天心阁。

今日的解放西路。 董劲 摄

1998年解放西路建设施工现场。

上世纪80年代黄兴南路八角亭原貌。

现在的黄兴路步行街。

提质改造后的天心阁社区。董劲 摄

南郊公园。

张福芳 王若飞 孙 喆 董 劲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声惊雷,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改革开放如春雨滋润着天心区广袤土地,让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天心人民生活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天心人可以自豪地说,这4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4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40年;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从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40年。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前行。一个个天心普通百姓、普通家庭的生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绘就了文明进步的画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天心区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创新改革的路上,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高起点规划、高效能推进,高标准打造了长沙外滩、省府新区、暮云片区,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区第五次党代会更是提出大力实施民生造福战略,社会保障托底、食品安全、平安畅通、学校建设、社区提质、绿色城市、美丽乡村、生态环保、文体健康九大民生工程件件都浓缩着天心区委、区政府对百姓的深情厚谊。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天心区以实干做基础,以智力做支撑,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新时代更多样化、更多层次的需求——让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生获得感,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跨越四十载,百姓是最佳“见证人”。为此撷取5位来自天心区的普通人,作为亲历改革开放的“民生样本”,用他们的故事回望这一历史进程,记录生活的沧桑巨变,彰显时代芳华。

百姓说“民生”

从“一枝独秀”到六大产业“齐头并进”

黄兴南路原名南正路,始建于1930年。1947年,民国长沙市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领袖黄兴,将南正路改名为黄兴路。从清末民初开始,黄兴南路附近的八角亭、司门口、南门口一带就因其商业中心地位而享誉中外,20世纪30年代逐步成为省会的中心商业街区。

经历数百年沧桑的黄兴南路,可以说是长沙商业历史变迁最好的见证者。

从小在南门口出生、长大的梁峰深有体会。

“上世纪80年代,黄兴南路商业街就非常繁华了,那时街面宽不过二三米,服装、百货、鞋帽、小吃什么都有。”现为步行街商业街商会会长的梁峰回忆道。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吹到长沙后不久,梁峰的母亲作为当时最早的一批个体户,在黄兴南路开了一家鞋店。“那时,卖的都是布鞋,但是生意很好,毕竟那时商品还比较匮乏。”

梁峰告诉笔者,当时长沙市商业氛围最浓厚的地块就是现在以黄兴南路步行街为核心的五一商圈,各式各样的商品都有,逢年过节买东西的人都是摩肩接踵。

1990年,20岁左右的梁峰在国营企业工作了3年后,也选择了辞职下海。“可能是受母亲的影响,对做生意比较感兴趣,而且当时改革开放的氛围也愈见浓厚,身边的很多人都当起了私营业主。”梁峰从父母那里借来了5000块钱,在坡子街开了间皮革店,做皮鞋、卖皮鞋。“经过发展,那时坡子街有一半铺面做起了皮革生意。”

进入90年代末,黄兴南路沿路两厢商家经营状况开始下滑。“那时市商业集团分布在沿路的16家商店,1991年的销售额占到了全系统的70%,但到了1996年,只占到全系统的30%以下。黄兴南路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不少领导和专家的关注。”梁峰作为区划调整后的天心区第一届政协委员,非常关注黄兴南路的发展,也曾写过关于黄兴南路商业街的不少提案。

当时,在北京、上海、南京、大连已先后建成了步行商业街,长沙市很多领导和专家也都建议将黄兴南路打造成步行商业街。但由于黄兴南路是贯穿市区的一条主要交通要道,这些建议和意见一时难以实现。

进入21世纪,随着长沙市创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加快,五一广场商业特区建设启动。2001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进福建三木集团和香港兆祥公司联合组成长沙三兆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动工兴建黄兴南路步行街。

“2002年10月1日开街后的黄兴南路步行街真的是焕然一新,黄兴铜像、黄兴广场以及一些人文景观的设计,让步行街既有文化底色,又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梁峰说开街后的步行街,很长一段时间一铺难求。

那时黄兴南路步行街有“三湘商业第一街”的美誉,2009年,仅步行街主街就完成了营业额18亿元,为打造前的44倍。平时日均客流量达8至10万人次,节假日可达30万人次以上。

随着步行街周边商业业态的逐步完善和成熟,以步行街为核心的五一商圈已成为了长沙以及外地人来长沙的必打卡地之一。

而天心区也随着“繁北拓南”“北提南进”战略的提出,依托五一商圈、长沙外滩,逐步形成了商贸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地理信息、健康医疗、休闲旅游六大重点产业。

梁峰也早已把铺面转让,当选为步行街商会会长,致力于为商会和会员单位服务,继续为五一商圈的提质繁荣不停奔走。

百姓说“民生”

从出行靠双脚到说走就走的旅行

沈芝英现在还记得1956年刚从郊区嫁到南区(现为天心区)白沙岭街的时候,“一条毛石路,几栋破旧的平房。”

“现在多好,出门就是草砂路,下雨都不会湿鞋子。”沈芝英说现在的道路四通八达,高铁、地铁、飞机,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样子。

沈芝英1935年出生于长沙市郊区,后嫁入天心区,曾在长沙市公安局幼儿园、三友化工厂、南大路办事处(先为城南路街道)工作,虽已83岁,但她现在还是天心区城南路街道工农桥社区的志愿者。

2014年,长沙地铁二号线开通的时候,沈芝英约上了几个老姐妹,从火车站坐到了万家丽站,“我们从万家丽站4号出口走出来的时候,我都不认识万家丽了,好繁华,全是高房子,90年代那里还是一片农田呢。”

在万家丽逛了一圈,沈芝英直呼“变化真是太大了”。当天,她还乘着地铁2号线到了望城坡站,那里曾经叫郊区,是她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看着现在家乡发展得这么好,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沈芝英说自己这一趟,像极了刘姥姥进大观园。

地铁贯穿东西、南北,这是沈芝英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那时我们去哪里,基本是靠一双脚,那时上班的地方在黄土岭,每天上下班走路要走个把小时,遇上冬天下雪,摔跤是常事。”

“以前街上大都是人力车,改革开放以后,自行车才在街上多起来。”沈芝英现在还记得,自己看到的第一辆私家车,是当时一户姓欧阳的大户人家买的,“锃亮的,跑起来屁股上还冒黑烟。”

因为家里贫穷,丈夫去世早,沈芝英家一直没有买过自行车,坐公交车也是选择性地坐。“那时,家里4个小孩,全靠我那点微薄的工资,自行车不仅要凭票,最便宜也要200多块钱一辆。”

沈芝英还是长沙芙蓉路的见证者,“1984年的时候,长沙市政府批准成立芙蓉路建设指挥部,10年拆迁、建设,直到1994年12月中旬,伍家岭到南二环段全线通车,全长9.45公里,路幅宽分别为60米、46米。十年磨一剑,可见当时修建芙蓉路是多么的艰难。”沈芝英感慨。

1995年1月26日,芙蓉路开通公共汽车208专线,这也是芙蓉路首次开通公交车,沈芝英硬是省出了饭钱,坐了一趟公交车。时光更迭,如今的芙蓉路已成为贯穿长沙南北,连接起长江经济带腹地长株潭城市群,总长度达61公里。

和芙蓉路一样,这几十年间,沈芝英的一家,也早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连最小的外孙女都添置了小汽车。前年,她说想去看海,女儿立马就帮她定了去厦门的机票,母女俩第二天就飞去了厦门旅行,喜得沈芝英直感慨:“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出行速度,要感谢共产党,是共产党带着我们奔向了幸福生活。”

(本版老图片由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提供,其他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天心区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专题:长沙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刊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