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湖南|出生在这儿的人,生来就是K歌之王和唱跳选手

[来源:TOP趣旅行]

歌舞戏剧、船工号子、傩戏高腔、神秘毛古斯……湘西是个善于表达情感的民族,他们的民歌和舞蹈,酣畅淋漓,热情高亢。

目前湘西州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达18项,更别提大量的省级非遗项目了。这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真实地去贴近它,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中难以传言的意义与情感,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

△土家族摆手舞  供图/湘西州旅外侨务委员会

载歌载舞,每天都像过节

湘西的水好,湘西妹子都养了一把好嗓子。

到任何一个村寨,都能听到阿妹动听的歌声回荡山谷间。如果想要跨进一个苗寨,还得对歌才行呢!“

△不唱歌,不让过哦~

苗家人人爱唱歌、最爱唱的是请客歌!” 你听,见面就唱上了,苗族人的热情好客都在歌里了,瞬间将客人的情绪调动得高昂。更让人脸红的是苗家情歌,男唱女和,往来互答,阿哥阿妹在歌声里传达浓浓的情意。

△湘西民歌

铿锵鼓舞

载歌载舞,歌声少不了舞蹈的呼应。鼓舞是一趟湘西之旅中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鼓舞  摄影/本刊记者 刘洋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击缶声雄浑地震荡起来!轻盈又有力的手臂,左手击鼓,右手舞蹈,忽快忽慢,若断若接,前后旋转,疾徐应节,客人的一颗心也被敲得只觉喜庆隆重,不禁跟着一起鼓掌舞蹈。

△鼓舞  摄影/本刊记者 刘洋

鼓舞是湘西人的看家手艺,更是世界文化舞台上的盛宴。

自从2013年以来,吉首的古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五届,成为湖南省三大民族文化节庆品牌之一。而湘西苗族鼓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神秘湘西极具特质的文化名片。

△鼓舞  摄影/本刊记者 刘洋

当地人极其骄傲地跟我们回忆说:“去年的鼓文化节上,我们湘西的鼓舞气势磅礴,和巴西桑巴鼓、朝鲜族长鼓舞一起开了一场世界性的大party!”

△《花鼓争春》 摄影/向民航

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毛古斯

舞蹈几乎可以说是少数民族的天赋。鼓舞可称惊艳,那么原始的毛古斯舞可以说一定会令人毕生难忘。毛古斯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从中可以窥见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

△土家族毛古斯舞 摄影/卢瑞生

土家人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单数草辫。

他们全身上下不停地抖动,让所穿的草衣发出窸窣声响,行走用醉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表演者模拟上古人古朴粗犷的动作,讲土家语,唱土家歌,融歌、舞、话为一体。

△祭祀活动中的毛古斯舞

那些原始的舞蹈动作,表达的是他们愿扫除一切瘟疫鬼怪,保佑后代平安、祈求万事如意的表达。粗犷豪放、刚劲激昂的画风,让人们领略到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

巫傩文化,傩舞傩戏

“傩”字可以说是中华汉字字库中古老而又神秘的存在了,傩戏表演者带着色彩鲜明夸张的面具,披着兽皮,模仿野兽跳舞,据说这是为了驱邪逐疫。苗族傩歌和泸溪傩面具都是省级非遗项目。

△傩舞表演 摄影/向民航

湘西苗族傩舞历史悠久,源于何时?因苗族有语言无文字,尚无记载。传说在三苗时就有傩舞。

△演唱《苗族傩歌》 摄影/向民航

吉首德夯苗寨的傩坛特技里,掌坛师手执牛角,口念咒语,背着过关童子赤脚爬上刀杆,由巫师驱赶鬼怪,指引小孩闯过人生旅途的关隘,在观众看来,则是一幕惊险、有趣的特技表演。

△走刀 摄影/向民航

还有拍案叫绝的巫术表演含红耙齿。铁耙齿烧红,巫师将它含在嘴上,或者将若干砖块立起,排列成一沟槽,槽内烧木炭,将砖块烧红,巫师赤脚于烧红的砖块上行走,俗称“下火海”,令人啧啧称奇。

△左:踩油锅 右:踩铧口  摄影/向民航

辰河高腔

跟傩戏一样戴面具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在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可以看到展出的辰河高腔代表性脸谱和道具。

△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动人。男声用大本嗓演唱,给人以粗犷奔放之感;女声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

△《辰河古戏》 摄影/王达胜

如果到了辰溪或者泸溪,可以看一场《目连救母》,经过改造的戏剧是几乎场场爆满的明星剧目,没有曲谱的高腔,借用乡语,朴实、自然,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配合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优美,情感丰沛。

湘西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第一批:

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辰河高腔、辰河目连戏、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第二批:

土家族梯玛歌、酉水船工号子、苗族民歌、土家族咚咚喹、凤凰纸扎、

第三批:

盘瓠传说、土家族哭嫁歌、苗画、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