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演艺:改革迎来“柳暗花明”
8月22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跨界融合多媒体民乐剧《九歌》在湖南大剧院首演。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通讯员 袁悦 摄影报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姚翠翠 陈沐
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人的闯劲,在演艺领域也有鲜明的体现。长沙歌厅演艺、以张家界为代表的旅游演艺、转企改制的专业文艺院团……这些与市场紧密相连的演艺行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起起伏伏,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一次次活力新生,声名远播海内外。
1 长沙歌厅演艺:从火遍全国到谋求转型
“没有进过歌厅,等于没有到过长沙。”这句话曾是长沙人向外地人推介本地的口头禅。
五光十色的歌厅里,观众一边喝茶,一边看节目。歌舞、魔术、杂技、服装秀都有,本土演员表演的相声小品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在老长沙人的记忆里,长沙的歌厅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后,百姓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速上升。内容丰富又极具本土特色的歌厅受到长沙观众热捧,迅猛“生长”,鼎盛时期达150多家。“红太阳”“琴岛”等业内领跑者还在省内外开起了分号。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歌厅文化被引入电视节目,碰撞出惊人的火花。短时间内,奇志、大兵、周卫星、何晶晶等歌厅演员成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湖南娱乐节目风靡全国。
“直到2009年,生意都好得不得了。1200个座位,每天的平均上座率达到90%以上。节假日更是爆满,甚至有观众花120元买站票。”回忆当年的盛况,湖南红太阳演艺有限公司田汉大剧场总经理周友琴记忆犹新。
周友琴说,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商务接待锐减,新的娱乐方式兴起,观众消费习惯变化,歌厅的上座率不断下降。他们开始谋求转型,但谈何容易。
绝大多数歌厅在苦苦挣扎之后,仍然难逃关停命运。到今年,长沙歌厅仅剩下“红太阳”与“琴岛”两家。
“红太阳”走的是原创“巨制”路线。他们在全国聘用年轻的舞台演艺创作人才,利用原有的俄罗斯表演团队,投入260余万元打造的4D舞台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于今年首演。
10月18日晚,常德市民詹丽娟观看节目后说:“10多年前我也到长沙歌厅看过节目,风格偏向搞笑、性感、刺激。现在的感觉是雅俗共赏,有一定的内容。”
周友琴说:“感官刺激已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要求。我们希望根据时代特点打造‘市民也能看,市长也能看’的原创作品。”
她认为,长沙的城市旅游发达,今年国庆节长假期间,“红太阳”的上座率达到了100%,以外地人为主。因此,提升节目品质值得深入探索。
“琴岛”则创造了“互联网+演艺”的新模式。
湖南琴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勇芝介绍,2015年9月,该公司与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了网络直播演艺项目——琴岛陌陌现场和琴岛网络直播剧场,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2017年,经过线上引流、宣传,“琴岛”的上座率较2016年提升了20%,基本度过了市场的困难期。
目前,“琴岛”旗下有3000多名艺人从事网络直播演出,覆盖观众群体超过3000万人次,今年线上消费超过5亿元。
面对亮眼的成绩,陈勇芝坦言,困难依旧很多。受大环境影响,公司扭亏为盈已经不易。目前网络平台竞争大,艺人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艺人的素质良莠不齐,管理和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她希望通过创新和努力,能够凤凰涅槃,获得重生。
2 旅游演艺:探索文旅融合的先行军
改革开放也为旅游业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魅力湘西大剧院总经理许山说,为了留住游客,促进消费,旅游从业者将目光投向了火爆的城市歌厅演艺,成为探索文旅融合的先行军。
2000年,《魅力湘西》在张家界推出,它是湖南乃至全国最早的旅游演艺节目之一。
“刚开始我们租用酒店的会议室,只有两三百个座位,内容基本上是复制歌厅演艺的内容,收益低,影响不大。”许山说,直到2010年魅力湘西大剧院建成,节目与当地民俗文化深入融合,演员、舞美等走向专业化之后,《魅力湘西》才真正有了“魅力”。尤其是2012年,《追爱》(取材于《魅力湘西》中的节目《爬楼》)登上央视春晚后,神秘的湘西风情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魅力湘西》的剧场。2016年至2018年,《魅力湘西》连续3年接待观众人数突破百万人次、收入破亿元。
放眼全国,2004年,国内第一台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首演一炮打响,尔后接连刷新多项营收及接待纪录,国内随之兴起了一股旅游演艺投资演出热。
搭乘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东风,张家界的旅游演艺疾走直上,鼎盛时期有8台大戏同时上演。不过,节目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下,目前仅剩下《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烟雨张家界》3台精品节目。
张家界的旅游演艺发展之路,是湖南旅游演艺的缩影。
近年来,长沙、凤凰、湘潭、常德等地推出了大批旅游演艺节目,成绩斐然。今年10月15日,国内旅游演艺行业权威研究机构道略文旅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中国旅游演艺排行榜》,包括实景类、主题公园类、独立剧场类剧目票房十强和旅游演出机构十强、新增剧目票房五强。湖南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炭河千古情》《魅力湘西》分别入选各自节目类型的十强榜单,《魅力湘西》的出品方魅力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则入选机构十强。但也有不少节目昙花一现。
分析成功案例,许山认为它们有共同的经验:“地方文化是旅游演艺之魂,必须深度挖掘打造精品。此外,专业化的硬件设备、表演团队、管理团队、市场推广一个都不能少。”
3 专业院团:转企改制闯市场
10月26日,由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创作的杂技剧《梦之旅》在美国密苏里州布兰森市上演,赢得了当地观众的喜爱。今年6月,该剧在美国的500场商业演出启动,这是其中的第215场。
2016年,该剧曾在美国和加拿大的73个城市巡演102场,吸引观众达20多万人次,创造了近年来国内艺术院团整团编制国际巡演场次、规模的最高纪录。
“转企改制以来,湖南演艺走出国门最明显的变化是从单纯的文化交流,到商业演出占了大头。”湖南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吴友云告诉记者。
2012年1月,《湖南省文化厅深化直属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拉开了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大幕。
2013年12月,由省杂技团、省话剧团、省歌舞剧院等8家转企改制单位组建的湖南省演艺集团成立运营。这标志着省直国有文艺院团在完成转企改制后,进入到重塑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公司股份制改造的新阶段。
演艺是舞台艺术,有很强的时空局限性;不少演艺节目囿于传统,与时代疏离;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在年轻人中盛行……当代演艺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闯出一片天,新的动能何来?
为确保转企改制院团平稳过渡,我省相继出台了多个政策,从财政税收、文化企业投融资、文化产业发展用地、人员安置、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文化企业、特别是转企改制文化企业的具体方案;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实经费保障;实施“百千万”文化艺术人才提升工程等举措,利用各级院校和文化资源培养文艺人才……
湖南省演艺集团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即以演艺为主体,艺术教育和文旅融合两大产业共同发展。
瞄准精品力作创作,一系列举措强力推进: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大力实施文艺创作“高峰计划”;成立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聘请谭盾、郁钧剑等知名专家指导把关;打造“纯粹中国”国际演艺品牌,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湖南省演艺集团成立5年,推出了20部大戏、30多部小戏,包括多媒体民乐剧《九歌》、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通道转兵组歌》、话剧《十八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
该集团成立之初,海外演出每年仅有10多场,近两年每年都有100场以上,今年更是突破200场,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内容包括杂技、戏曲、民乐、交响乐,其中近7成是商业演出。
湖南艺术家走向世界。今年6月,由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音悦领衔的“张音悦和她的朋友们民乐音乐会”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上演,这是湖南民乐首次走入世界级音乐厅;著名指挥家、湖南交响乐团团长肖鸣多次执棒美国、波兰、俄罗斯等国家的职业交响乐团……
吴友云说:“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集团实现全面扭亏为盈,员工收入每年提高10%以上。我们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时代继续奋进。”
■相关链接
湖南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大事记
1988年,湖南有国有文艺院团91家;1994年改制时,有国有文艺院团81家;2012年改制时,有国有文艺院团90家。
2012年1月,《湖南省文化厅深化直属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拉开了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大幕。
2012年5月,除中央明确保留的5家文艺院团(湖南省湘剧院、湖南省昆剧团、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麻阳苗族自治县花灯剧团、新晃侗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外,列入改革范围的85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部完成改革阶段性任务。其中,转企改制72家,转为保护传承单位11家,撤销2家。
2013年12月,由省杂技团、省话剧团、省歌舞剧院等8家转制单位组建的湖南省演艺集团成立运营。这标志着省直国有文艺院团在完成转企改制后,进入到重塑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公司股份制改造的新阶段。
2018年,我省共有94家(含改制时挂、合到文化馆的)文艺院团,包括省级院团8家、市级院团19家、县级院团6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