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全国瞩目
2017年12月22日,铁建重工盾构机总装车间。(资料图片)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立亮 摄
2017年5月15日,中联重科高精高效56米混凝土泵车生产线。(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李小兵 刘小丹
2012年,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的推动下,致公党中央将“湖南长株潭自主创新”列为1号参政议政重点调研课题。这也是“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首次进入公众视线。
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在自主创新的召唤下,长株潭这片方圆2.8万平方公里的湘中土地,经历了长达数年的求生、求新、求强之旅,智造出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铁路等一张张中国名片。
2014年底,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长株潭自创区”)获批,成为国内第6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开始书写新的篇章。3年多来,湖南推出一系列大手笔,长株潭自创区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成为建设“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的重要支撑。
1 企业唱主角,产业成气候,自主创新、体制创新两个轮子转
支撑起“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的主角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当属企业。从赫赫有名的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到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再到湘潭矿山装备产业,挺立着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湘电集团、平安电气等一批行业大腕。
在最新发布的2018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上,第二次同时出现4家湖南企业,占上榜中国企业的三分之一,且排名稳中有升。4家企业都来自有着“工程机械之都”美称的长沙,这里的混凝土机械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7%,起重机械、挖机产量全国第一。
有意思的是,4家上榜企业都“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原生家庭”各不相同,“成长故事”个个精彩。它们的艰难求索,生动诠释了“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的核心所在——依靠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轮子发挥创新最大效应。
4家企业中,最早的可追溯到1992年成立的中联重科。那年,是中联重科的前身——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简称“建机院”),成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第8年。
“皇粮”一断,逼着建机院找米下锅。从与工厂结成联合体,到冒出20多家各自为战的小公司。这两条路都走不通。
1992年秋天,时任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着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组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开始探索科研院所市场化之路。沿着“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方向,一直走到了今天。
1994年成立的三一重工,脱胎于比它大几岁的民营企业三一集团。几位当年的天之骄子从国营企业辞职下海,向着梦想前进。
刚刚起步的三一重工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陷入困境。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费尽周折,找到了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知名液压专家易小刚,用诚意和创新抱负打动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易小刚带领团队攻破了一道道技术难题,三一泵的市场迅速得到拓展。超长臂架曾是中国工程机械的痛。三一重工经过10多年奋斗,臂架从37米一直长到86米,每一次长高都给中国工程机械“长脸”。
山河智能的诞生,则藏着中南大学教授何清华为转化成果闯市场的故事。
温吞水一般的校企合作,让精益求精的何清华总有一种壮志难酬之憾。1999年,“专家办产业、教授抓转化”的政策开始在中南大学浮出水面。53岁的何清华下定决心创办山河智能。当年他躺在火车卧铺上想明白妙处的静力压桩机,为公司掘得了第一桶金,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铁建重工隶属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长沙后,想挑战长期被西方把持的盾构机市场。他们到河南“三顾茅庐”,挖到了程永亮这位国内盾构领域的元老,并让这个当时只有本科学历、中级职称的年轻技术人员,去管理一支包括6名博士生在内的400多人创新团队。
如今,铁建重工生产的盾构机已连续4年占据国产市场的半壁江山。
2 产学研金结合,激发创新动能,长株潭成为创新高地
根据湖南省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568.53亿元,其中,长株潭地区研发投入占全省的59.5%。
与研发投入在全省高占比的状况类似,科技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平台特别是高层次的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长株潭的聚集也非常明显,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水平的重大成果绝大多数诞生在长株潭。
究其因,除了区位优势外,在自主创新这面大旗的号召下,产学研金不断寻找结合点,汇聚成推动创新的巨大力量,长株潭脱颖而出成为创新高地。
一些最初萌发于长株潭的新机制探索,因其激发创新效果显著,最终上升为全省政策。
2000年,想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中南大学麻着胆子出台新规:科技人员办企业,其技术类无形资产作价入股,作价入股总额的70%给予技术持有者;横向科研课题的结余经费入股科技型公司时,课题组成员持有入股金额的70%。此举点智成金,创造了全国瞩目的高校成果产业化“中南模式”。
时隔8年,湖南召开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并出台文件首次将两个“70%”予以明确,开全国先河。一大批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湖南异军突起。
还有一些省级层面新机制的探索,瞄准的就是长株潭的产业发展大计。
2010年,湖南省科技厅、长沙市科技局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共同出资3000万元,就“工程机械液压元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向全国公开招标。这是我省创新科技重大专项管理方式后第一个公开招标的项目,也是首次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支持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当时,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虽已突破千亿元,但液压元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困局亟待打破。经过攻关,中标单位浙江大学取得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在工程机械液压关键元器件上的垄断,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3 优化创新生态,高端创新人才聚集,长株潭自创区快速发展
伴随着长株潭自创区的成立,“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有了新的观察窗口。
3年多来,湖南紧紧围绕自创区“三区一极”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引领创新发展方向,开展政策先行先试,优化创新创业服务”这一主题主线,全力推进长株潭自创区建设。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总结成绩时,将长株潭自创区与武汉东湖自创区等并列为快速发展自创区。
“2017年,长株潭3个高新区在全国的排名均有提升,提前超额完成长株潭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预定目标。”省科技厅自创区协调推进处处长尹文辉说。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长株潭自创区的最大亮点。省政府与国防科大联合组建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成为全国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的首创性举措。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已开工建设,北斗微芯、金信诺等一批入园项目加快实施。正在开展的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走出我省以军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企业的第一步,将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的典范。
创新发展,最大的资源是人才。去年推出的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对特别优秀、贡献巨大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提供最高1亿元综合支持。这称得上我省含金量最高的引才工程,在长株潭自创区试点开展后,已吸引20多个高端创新人才团队。
在湘潭“智造谷”,一个高水平的汽车工程联合研发中心即将竣工,预计年底投入运行。以许敏教授为首的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都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湘潭经开区招聘的中心技师正在该校接受培训。
放眼长株潭自创区,许许多多追梦者正将他们的智慧和激情,源源不断注入这片热土。
■链接
创新型湖南建设稳步推进
2011年我省提出建设创新型湖南,2012年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5年多来,创新型湖南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由全国第15位升至第12位,专利综合实力升至全国第7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3.6个百分点。
全省各类科技人才总数约179万人,增选两院院士14名,总数增至82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94项,连续保持全国前7位。
全省拥有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沙株洲衡阳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重大创新平台;拥有国家高新区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8家。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服务载体170个。
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21项,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54个、战略性新兴领域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270个。
省自然科学基金投入资金1.6亿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亿元、项目6000余项。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9%以上,高出GDP增速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较2012年翻了一番。
大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法律保障。《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修订)列入省人大2018年度立法计划,有望年底颁布实施;《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列入立法调研计划。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