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编年志 | 1991 高新技术产业搭上时代列车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秋燕 段欣妤]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4日讯(长沙晚报通讯员 周秋燕 段欣妤)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农业为主到注重科学生产力,从物资缺乏到产能爆发,从经济落后到全球第二经济体……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生产力飞速提升的40年。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家逐步认识到,必须加速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问科技要生产力。那一年,长沙高新区应运而生,加快了长沙经济建设步伐。3年后的1991年,长沙高新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27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辉煌三十年,麓谷写新篇。从2万元开办费起家,到“一区四园”营业总收入突破5500亿元;从一片荒凉黄土地,到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从首批30余家入园企业,到聚集2.5万家企业;综合实力在168个国家高新区中位列13,成为湖南乃至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长沙高新区的成就,是湖南坚定发展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缩影与体现,折射并证明着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中国的科学技术不断更迭,促进了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晚报见证

1991年9月2日,《长沙晚报》头版头条刊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麓山科技园举行奠基典礼》的消息:“昨日的徐家湖打破了昔日的沉静,刚推平的百余亩新地基上,挤满了人群。四束巨大的红色气球凌空升起,将‘深化改革,艰苦创业’‘发展科技,振兴中华’等四幅15米长的条幅引上云天,在阳光照映下,光彩熠熠。用贝雷架搭起的宽阔主席台,正面一副巨大对联:‘磐石奠基激起三湘儿女齐奋发;新区引路带动四水科技同兴旺’,十分显目,催人奋发;主席台四周,各色彩旗迎风招展。”

当时,湖湘儿女形成共识:“发挥优势,科教兴长,服务全省,面向全国”是长沙的重要发展战略,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富长兴湘的希望之所在。从此,长沙高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

亲历者说 筚路蓝缕,扛回国家级金字招牌

“1988年,国务院在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湖南开放开发的请示》报告中同意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长沙被列入全国首批17个科技开发试验区之一。同年7月,湖南省政府批转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暂行规定和条例,明确设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办公室。这,就是长沙高新区最早的机构。”牵头创办长沙高新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易希文回忆说。

很快,第一道难题出现了。当时,长沙经济实力不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不到60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长沙没有像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样技工贸一体化相对集中的区域,也不可能划出一片地,投入大量资金来搞基础设施建设、搞“筑巢引凤”。市政府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向面临两难抉择:是用于打造体现形象的园区,还是用于支持入园创业的高科技企业?

最终,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实际出发,选择“因陋就简、就地起步、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方针,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场地,分为河西、河东以及城市中心三个区域,办起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这种“没有地理围墙的试验区”模式,当时在全国都少见,争议声也随之出现。“那时,北京中关村、上海漕河泾、武汉东湖、南京浦口等高新区都有明确的地域界限。”易希文说,当时有高层审批人士强调“有围墙就是区,没有围墙就不是区”,这给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晋升国家高新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尴尬的局面下,长沙没有放弃。凭借科技人才聚集、科研成果较多、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通过两年多艰辛办区,发展成效显著,“长沙模式”终于得到国家认可。

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为全国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同年更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为长沙“八五”计划的重点内容。

记者重访 长沙高新区如今发展得怎么样?记者很快抵达目的地麓谷。

风云激荡30年,这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不断奋进,长沙高新区持续向西拓展,形成了以麓谷为核心的“一区四园”格局,园区企业近2.5万家,培育出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电子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等六大支柱产业,成为长沙乃至湖南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阵地。如今,长沙高新区是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三区”叠加的核心区,更是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聚集区、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特色园区。

忆往昔 突破限制,撬动发展潜力

30年前,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还是新鲜事物,经济管理权未到位、办事难,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时高新区真难呀!现在招一个人,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来报名。当时别说招人了,稳定队伍都难。”回忆往昔,曾是长沙高新区负责人的陈松感叹,当时缺钱、缺地、缺人。为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业建设上,长沙高新区租了几百平方米的房子办公,以“拓荒牛”自勉;提出计划单列申请,破局“多头管理”;1994年酝酿立法,欲解决体制不畅、财政不独立的困境。最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时,赞成票仅多出反对票三票——1996年5月,《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实施,园区终于在产业发展上有了主动权。

解决了“钱袋子”问题,又面临“有政策没空间、有空间没政策”的两难困境,由于缺乏“根据地”,出现项目流失、无法培育产业链等问题。像远大空调这种长沙高新区一手扶持起来的企业,壮大后不得不另择他地建厂,一些有意投资的项目也因没有承载空间而流失。

怎么办?向西挺进!1999年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岳麓山高科技园望城坡产业基地规划建设;2000年2月,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的岳麓山高科技园破土动工,很快扩大至23平方公里建设麓谷产业园区;2003年12月31日,市委第十届第117次常委会议明确麓谷总体规划为80平方公里……此后,麓谷不断向西发展,相继托管了雷锋镇、廖家坪街道,版图拓展至140平方公里,走向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蓬勃发展期。

谈发展 创新为魂,聚力科技引擎

因地理位置等原因,当时长沙高新区在吸引外资外商方面,与沿海地区存在差距。曾任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现任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的罗社辉介绍,为了让地处中部的长沙高新区异军突起,园区在创新体系、平台建设方面苦下功夫。

2003年,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晋升国家级孵化器,长沙软件园、中电软件园等“国字号”孵化器如雨后春笋,“麓谷·创界”“柳枝行动”和腾讯、阿里云、百度创新中心等高端众创机构全面兴起,打造了“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完整创新创业链。400余个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以及“1+X”政策体系等,在知识产权、产业孵化、技术改造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为解决企业成长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长沙高新区勇吃“螃蟹”,走出“科技+金融”的路子。2010年,湖南首批小额贷款试点企业——麓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长沙高新区与长沙银行、浦发银行合作,成立了湖南省首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全省首推银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一系列政策的先行先试,让长沙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3个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高新区之一。

全球首台碳纤维臂架泵车、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第一个杂交水稻优化组合、第一例“克隆神经疾病基因”……很快,科技创新成果纷纷涌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中国工程机械脊梁”詹纯新、3D打印世界标准制造者许小曙等专家“智库”,为麓谷自主创新注入无穷动力。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崛起了中联重科、威胜集团、杉杉能源、三诺生物、远大住工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2014年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长沙高新区被定为核心区域创新谷,这标志着长沙高新区创新体系和实力得到认可,进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话今朝 产城融合,解决后顾之忧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前来麓谷投资兴业者急剧增长,医疗、教育、交通等需求与日俱增。于是,高新区由单一的生产管理转化为对辖区内社会事务的全面管理。

“高新区高规格建了和馨园、和润园等安置小区,为我们被征地农民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金南家园的陈爹爹介绍,目前,尖山印象和金南家园二期即将完工,三益村保障房项目已动工建设。自托管学校以来,高新区就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后牵手明德中学、湖南师大附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雅礼中学等,合作创办系列高质量学校。与此同时,麓谷公园、保利·麓谷体育公园、文轩公园、雷锋公园、尖山湖公园百花齐放,“五纵四横”主干路网“打通”麓谷,“一心、两区、三带、四圈、五园”城市整体发展的空间开发架构已然成型。

今年以来,长沙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决策部署,全年将投入各类民生资金31亿元,力争在一年内打造17个“15分钟生活圈”、4个农贸市场和1条自行车道。记者看到,和馨园社区各交叉路口和广场处均已设立“15分钟生活圈”便民导示图;居民在整洁规范的菜市场买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孕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小区视频监控中心等正在建设中……一个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环境优美的“15分钟生活圈”已然形成。

近3年,长沙高新区累计投入各类民生资金74.31亿元,重点完善了教育医疗、运动休闲、文化活动、居家养老、交通出行等配套建设。作为全市唯一承担了社会管理职能的科技型产业园区,长沙高新区正由科技园区向科技产业新城转变,由纯科技产业向多业并举转变,由园区管理向准政府转变。

奋进风采 奋力挺进全国十强

走进总投资200亿元的杉杉能源10万吨锂电动力电池材料长沙基地,挖掘机、运输车忙碌不停,生产车间基本成型。据了解,该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能达10万吨,年产值200亿元,将进一步巩固杉杉能源正极材料全球第一的龙头地位。“我们今年1月签约,2月3日开工,预计11月30日投产。”杉杉能源常务副总经理张炯介绍,这一速度将成为高新区历史上“洽谈最快、签约最快、开工最快、竣工最快、投产最快、见效最快”的项目。

这是长沙高新区奋力前行的缩影。

中国长城总部、中电科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等“中字头”项目纷至沓来;总投资105亿元的桑德项目抢滩入驻;“国字号”智能制造项目达14个,占全市50%;上市企业达42家……今年以来,高新区按照“稳住、进好、调优”的总基调,坚持“率先打造五千亿级园区、挺进全国十强”的总目标,以“两帮两促”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突出产业链建设、“五个100”项目建设,着力招大引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34个,其中投资过50亿元的500强企业项目4个;60个项目进入全省“五个100”重大产业项目;完成企业总收入1820亿元,增长14%,完成财政总收入69.43亿元,增长36%,保持经济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年度大事

2月7日至11日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企业工作会议,研究增强企业活力的政策、措施,部署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以促使全部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月25日至3月1日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经济体制改革“八五”纲要和十年规划》及1991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要点。

7月1日

中共中央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

12月15日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