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是人类用来跨越天然障碍的建筑构造,自古以来,跨越一方山水,连通一座城市,桥功莫大焉。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桥梁既有其“一桥飞架南北”的实用价值,又体现出不断发扬的建筑美学。在多山多水的湖湘大地上的桥,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建筑风范。今天,我们就带你开始探访湖湘的一座座大桥,深入展现它的骨骼架构,向世人展现出一部湖南桥梁的建筑史。
从湖南首府长沙出发,我们看到湘江长沙段横卧着八座过江大桥。今天与大家见面的这一座桥,在早晚高峰和节假日的长沙堵点地图中屡屡上榜,而滤过喧嚣的车声,它两岸的风景亦自成一家。不仅如此,它名字的来历也颇为有趣。灵猴远眺山亭晚,猴子石大桥,这就启程。
因桥东头的湘江河岸曾有一奇石形似猴子,猴子石大桥故而得名,又称湘江三桥。清末著名学者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记载,“湘江东岸边高三四丈,有石如狮头,下有深潭”,“奇险可观,俗呼猴子石”。大桥位于长沙市南二环线上,也被称为湘江南大桥。
猴子石又名浦石,“浦”为“港浦”之意味,即河流入江的地方,因为这里正是长沙城湘江东岸的一个港口。
猴子石大桥东临南郊公园,西面麓山晚亭,青山绿水,在此相映成趣。大桥南边五公里处是连接南三环线的黑石铺大桥,北边六公里处是横跨橘子洲的湘江一桥。
猴子石大桥横卧湘江,为梁式桥,双向6车道。桥是路的延伸,远看,大桥如绸带,两端深入河东河西地带。
猴子石大桥全长1389.62米,主桥宽27米,西引桥宽27米,逐渐加宽至33米,主跨组合为66m+3*88m+66m,是我国首次采用三角形稳定性施工的大型桥梁,大桥的桥台呈现的形状是“V”字形,新颖、美观,这些在修建时都是在我国其它地方不曾采用过的,是当时桥梁施工过程中的一重大突破。
大桥的桥柱高度是从桥中心位置依次朝着两边递减,这样既保证了船只在河流中正常通航又能够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清末修筑粤汉铁路,从长沙往南的路轨经过此处,猴子石一带渐渐地人烟稠密起来。
1958年,猴子石大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设计与援建下动工,然而刚建了三个桥墩尚未完工,1959年苏联便撤走了专家,之后被迫停建。
1998年年底重新开工,2000年9月正式通车。
历经数十年的沧桑巨变,曾经的荒凉僻静之地,今日有了飞架湘江东西的猴子石大桥,因此成为长沙南大门的交通枢纽,日渐繁华。
2016年6月,长沙市住建委路桥处对猴子石大桥景观亮化进行提质改造,此次对猴子石大桥亮化提质主要是在桥侧面增加点光源,在桥墩增加洗墙灯,体现桥墩的立体轮廓美。提质改造后的大桥,在夜色中有霓虹勾边,清晰而梦幻。
天朗气清时,从猴子石大桥东头观去,俨然一幅长沙城高清图画,侧头看南郊公园山树翠郁,被橘子洲中分的江水汤汤北去,视线越过大江,抵达西岸的岳麓山脉,极于天与山的相接处。若逢雨季,一幅水墨画便呈现眼前,雨后的清晨,雾漫湘江,长桥化为笔墨一痕,观者自觉画中一点。
时间到了下午五点,猴子石大桥上车龙渐长,晚高峰奏响序曲;而一到节假日,长沙最堵地点排行榜上,也一定会有猴子石大桥。
自2000年建成通车后,猴子石大桥成了过江大桥中最繁忙的一座,高峰小时交通量达到9792PCU。
跨江大桥的修建速度正在努力追赶着车流的增加速度,到2020年,将会有19条过江通道全面呈现。
正在壮大的“过江方阵”,将让“城市的血管”更加畅通,城市发展的步伐也因此铿锵向前。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龚铭铭 实习生 马菀倬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日报、新浪网、长沙晚报、工程设计与建设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