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县脱贫记:多方协力打硬仗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军 雷鸿涛 杨捷灵 汤惠芳]

多方协力打硬仗

——中方县脱贫记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军 雷鸿涛

通讯员 杨捷灵 汤惠芳

“依靠政府帮助,我们一家过上了城里生活,现在我和老伴又找到了工作,脱了贫。”8月6日,在中方县生态城锦绣华庭小区,新路河镇合兴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杨贤妹说起自己的新生活,喜逐颜开。

杨贤妹是中方县41447名脱贫者之一。8月6日,省扶贫办公布,省政府批复同意5个县脱贫摘帽,其中就有中方县。

“决战贫困既要党委、政府推动,还要产业带动,更要贫困户自己行动。多方同心协力,把贫困山头攻下来,打赢了一场硬仗。”中方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党员干部总动员

“脱贫攻坚必须下真功夫。”驻中方县新建镇黑禾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肖洪斌,家有84岁老母需要照顾,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把母亲带到村里。去年,黑禾田村脱贫出列。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方县委建设“一线指挥部”,并在2014年发布“动员令”,以军令状管理推行“八个包干”措施,即对在职县级领导实行联点包干、行业包干责任制,对县直部门实行行业扶贫包干、驻村帮扶包干、结对帮扶包干责任制,对乡村两级实行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能人党员包户责任制。

同时,中方县强化党建引领,精心选派脱贫攻坚“四支队伍”,即80名县直单位“一把手”任驻村帮扶“第一责任人”、89名副职任驻村帮扶指导员,359名机关党员干部组成129支工作队驻村帮扶,4565名机关党员干部与11409户贫困户结对帮扶,1360余名有帮带能力的农村党员与4200余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中方县还改变过去由政府往下派发定制“菜单”的做法,将精准扶贫变为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集中“一线指挥部”和“四支队伍”的智慧,从国家帮扶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依据群众意愿和需求制定帮扶措施,直接瞄准“靶心”,提高帮扶效果。

培育产业拔“穷根”

“基地建在家门口,每月可赚4200元,比外出打工收入还高。”在中方县泸阳镇下坪村艾草种植基地,脱贫户李元长感慨地说。

作为中方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10大重点产业的“带动者”之一,怀化金土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在精准扶贫中,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安排泸阳镇3个村386贫困户1191人入股分红,并为60多名贫困群众提供就业。

贫困,“贫”在产业,“困”在发展。脱贫攻坚中,中方县坚持以“四跟四走”产业扶贫为重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7.79亿元,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个项目带动10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目标,采取“产业定制”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殖、观光农业等20个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统筹推进特色农业、电商、光伏发电、乡村旅游4大扶贫产业。

至去年底,中方县先后开发特色种植扶贫基地45.7万亩,种植油茶37.4万亩,发展蛋鸡、花猪、山羊、蛇等特色养殖扶贫基地187个,带动全县1.23万户贫困户4.35万人增收。

自力更生好脱贫

“精准扶贫政策再好,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中方县泸阳镇鸡公坡村贫困村民张忠信说,他参加县里举办的创业就业培训,学会了葡萄种植、黄粉虫养殖技术,通过发展种养业,去年收入突破5万元,脱了贫。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中方县坚持把智力扶贫作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治本措施,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各驻村单位和帮扶干部扎实开展“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信心”等服务,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原则,让每个贫困户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

中方县还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的思路,采取“安置点+城镇+就业+培训+工业园区”的办法,配合“一户一产业工人”后扶跟进措施,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相结合,让1061户贫困户4034人走出深山、入住新居,脱贫致富。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