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编年志1982 | “万元户”明星闪耀着勤劳致富的光芒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和平]

1982 “万元户”明星闪耀着勤劳致富的光芒

36年前望城出了个“张三万”,“万元户”的叫法首次在长沙出现,三湘大地随后大步迈进“万元户”时代

1982年,张明尧正在饲养生猪。 资料图片 

1982年,张明尧正在饲养生猪。 资料图片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张明尧老人回想起当年的那些事,依旧神采奕奕。长沙晚报记者 余劭劼 摄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张明尧老人回想起当年的那些事,依旧神采奕奕。长沙晚报记者 余劭劼 摄

1982年11月16日《长沙晚报》

1982年11月16日《长沙晚报》

1982年8月20日《长沙晚报》

1982年8月20日《长沙晚报》

今年长沙将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特色村100个,到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长沙晚报记者 余邵劼 摄

今年长沙将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特色村100个,到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长沙晚报记者 余邵劼 摄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标志:万元户。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通讯《雁滩的春天》: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6个壮劳力,从队里分了1万元,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从此,“万元户”的叫法在全国流行开来,并演变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

“万元户”的出现,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此后,党对农村政策和城市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在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一些农户靠个人或全家的埋头苦干,加上懂技术善经营,迅速成为农村致富的“尖子”,一批“万元户”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

“万元户”这个曾令人羡慕的称谓,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致富的强烈渴望以及致富后的空前喜悦,折射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财富观念的深刻变化。随着中国农村的不断发展,“万元户”逐渐成为时代的一个记忆。

晚报见证

1982年11月16日,《长沙晚报》头版头条刊出《望城出了个“张三万”》的消息:“近来,从市级机关到全望城县,人们传说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张三万!今年,他以生产粮食一万斤、送售肥猪一万斤、总收入一万元的突出成果,成为我市农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以后出现的大批重点户、专业户的典型。”

“张三万”本名张明尧,家住当时的望城县黄金公社金桥大队大塘生产队。时任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到张明尧家里做过客;县里组织区社干部到他家参观取经……“张三万”一下成为人人羡慕的劳动致富“明星”,“万元户”在长沙乃至全省引来轰动效应,给农村致富能手带来无限憧憬。

亲历者说

大家至今都佩服“张三万”

“一万斤粮食、一万斤肥猪、一万元收入,我给总结的,就叫他‘张三万’。有胆识,大家至今都佩服他呢!”36年后,重提长沙晚报曾浓墨重彩报道过的致富能手张明尧,家住长沙高新区东方红街道的陈振扬老人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言语中充满了亲切感和自豪感。

已过八旬的陈振扬老人,1971年到1987年正是张明尧所在望城县黄金公社金桥大队的大队书记,也是《望城出了个“张三万”》的幕后通讯员。“那年望城县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会议期间,长沙晚报记者胡富秋来采访,说要大家推荐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望城涌现的先进典型,我就抓住机会,推荐我们大队的致富能手张明尧。我把情况一讲,都觉得很好。”陈振扬说,县里负责人听说情况后,就要他赶紧整理一些张明尧致富事迹的文字材料,提供给长沙晚报。“领导特意强调要实事求是,不能有假。”陈振扬至今记得很清楚,记者很快拿到了材料,随后深入金桥大队就张明尧致富事迹展开深入采访。

“报道出来后,反响好大呢,来学习取经的、来参观的好多,就连中央的领导也来了。”作为大队书记,陈振扬那段时间忙得不亦乐乎。作为长沙“万元户”第一人,张明尧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随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大队的骄傲。

陈振扬告诉记者,1982年前后,金桥大队有1700多人,稻田1300多亩,村民靠种田养殖挣工分过日子,尽管从早忙到晚,一年到头也就勉强糊口,“张明尧家当时就很困难,还欠了账”。直至开猪场、搞加工,几年下来,张明尧成为大队致富能手。“搭帮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这些年来,农村的变化大家都看得到,经济条件、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陈振扬感叹。

记者重访

36年已成为过去,“张三万”如今怎么样了?

照着报纸上的地址,通过“朋友圈”发动,记者很快得到了张明尧老人的联系电话。“我现在住在桐林坳的大女儿这里,你们来咯!”获悉是长沙晚报的记者,张明尧老人热情答应接受采访。

改革进乡村,冒险承包队上养猪场

“长沙晚报的报道影响真的大,至今还有不少人记得我这个‘张三万’,有些人一直叫我‘张三爹’呢。”在望城区金山桥街道桐林坳社区的大女儿家,记者的到来让张明尧老人格外开心。

三十六载风鬟霜鬓,眼前这位曾大名鼎鼎的“张三万”,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八旬长者。记者得知,张老的老伴已在几年前去世,4个子女日子过得不错,昔日的望城县黄金公社金桥大队大塘生产队如今已成为长沙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当地的村民也已陆续洗脚上岸,住上了楼房,融入了城区。

“‘张三万’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不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确实好大,我老家的房子也征收了。”提起当年的“辉煌”,张明尧老人忍不住感慨。改革开放初期,他家有7口人,上有70多岁的母亲,下有一子三女。在靠挣工分的当时,他家劳动力却只有“一个半”,他自己算一个,妻子郑爱纯算半个,一年到头,即使夫妻俩拼尽全力,日子仍过得紧巴巴,是典型的“人多劳力少困难户”。“到1979年,家里还欠集体和私人1300多元、1100多公斤粮。”

这一状况持续到1979年。那一年,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中,黄金公社金桥大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当时队里有个养猪场,县里下了指示说养猪场“不能垮”,于是队里开会鼓励村民承包养猪场。在全队人不看好的情况下,穷怕了的张明尧勇敢地站了出来。就这样,他把养猪场承包了下来。

这一年,张明尧送售肥猪77头,不仅还清了全部欠债,还盈余1000多元,“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尝到了甜头的张明尧胆子更大了。第二年,他干脆和大队签订合同,买下了大队猪场及磨粉加工设备,自办养猪场,同时还做起了豆子粉丝加工,开启了劳动致富之路。

1982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乡里实行分田到户,张明尧承包了7亩多水田。到1982年11月,张明尧当年已送售肥猪50头,“总重达到了9697斤,存栏49头,年内还要送售7头”;承包的7亩多水田当年生产粮食6500多公斤,计划卖给国家余粮5000公斤;卖猪和卖余粮收入9000余元,再加上大儿子在公社农科站的工资、肥料收入等,家庭毛收入在12000元以上。“张三万”的大名由此传开。

致富不忘本,发挥优势造福家乡人

“张三万”出名后,来张明尧家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全国各地的都有,还有的写信过来,大概持续了一两年。”张明尧对此记忆犹新。

1982年,望城县召开代表会,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作为全县第一家靠养猪起家的“万元户”,张明尧被推为典型。1983年,张明尧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连续5年到北京开会,提前一个月就做准备,全望城也就我一个农民代表。还到全国一些地方参观学习,天津的饮水工程我就去看过。”言语间,张明尧满是自豪。

大丰收后,穷怕了的张明尧先把欠公家的钱给还了,用剩下的钱给全家人添置了一些衣服,买了1台收音机、1辆单车、2台缝纫机、5块手表,做了一房木器,花了六七百元修整猪场,他还把钱借给了不少邻里“方便”。

口袋里的钱慢慢变多,还成了全国人大代表,张明尧开始想方设法发挥自己影响力的“资源”优势。那些年,他不仅积极把技术经验传给村里人,还帮村里人牵线搭桥,当时的兽医站和农科站就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一度十分有名;县里建学校、修路、修光荣院,张明尧更是主动捐款,引资修建。

1989年,张明尧利用赚来的一些钱办了农副产品购销站,加工饲料,贩卖生猪。良好的声誉加上勤劳肯干,张明尧年收入数万元。“那时候我信誉度可高呢,几十万元的货只要我要,不用交一分钱订金就可以拿走。”一路闯来,张明尧可谓顺风顺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张明尧的事业达到顶峰,拥有资金上百万元。

“70不当家,80不管事,人老了就得放手,让崽女去干。”1994年,他毫不犹豫退到幕后,家里的事全部交给子女,过上了普通老人的生活。

“这些年来,我就给搞企业的朋友帮了点忙,其余也就没干什么了,子女家走走,算是安享晚年吧。”张明尧一脸幸福。受他的影响,大女儿至今还在经营饲料生意。“搭帮党的政策好,发家致富赶上了一个好年代,加上我这辈子也还勤奋、肯干、有信誉,把握住了好时机。”张明尧如是感慨。

奋进风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17000家

从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鼓励农民劳动致富。

在望城,在长沙,随着“张三万”等勤劳致富榜样的树立,更多持观望态度的农民大胆放开了手脚,风风火火地做起了各种生意,城镇市场越来越旺盛,越来越繁荣。相关资料显示,到1982年底,长沙农村就涌现出3万多专业户、重点户。

2004年至2018年,中央连续15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长沙作为省会城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努力争当排头兵。

从2012年起,长沙每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1亿元支持中心镇(小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用三年时间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特色村100个,到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截至2016年底,长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超过17000家,拥有农业上市企业8家,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达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75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超过500亿元。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村共140个,规划建设了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和1条美丽乡村百里示范走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蛋哥哥”“鸡司令”“俏农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放眼长沙以及三湘大地的农村,一批新农人勇立潮头,成为农村致富的新能手,带动农村共同富裕,让农民更富、农业更强、农村更美。

年度大事

1月1日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

1月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要求从1982年起,用两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所有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整顿工作。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共七章二十八条。

8月20日

《长沙晚报》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把1100余名科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同时,吸收了822名知识分子入党,充分发挥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9月1日至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在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这不仅是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0月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规定今后中央党政机关的所有干部都要分期分批参加轮训,要求中央党政机关的干部教育工作经常化、正规化、制度化,力争在三五年内使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关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三湘历程——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