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长江行】被“招安”的渔民:“破坏和保护的,都是我们自己的生命”

[来源:华声在线]

刘克欢在接受记者采访。吴鸿媛 摄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样貌。傅聪 摄

华声在线5月14日讯(记者 卢小伟 潘梁平 实习生 何昊伟)初夏,正是莺飞草长时。在汉寿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内岩汪湖一带,碧水清澜倒映着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船行湖面,暖风水气吹拂,洞庭湖的柔美尽显眼前。

“以前完全不是这样,那时候江面上很热闹,大家忙着抓鱼打鸟。现在不一样了,谁打鸟谁就是犯罪!”“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来到这里时,一个渔民模样的人,引起大家的注意。

他叫刘克欢,是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以前也常常抓鱼打鸟。身份转变背后,是一个“坏人”被“招安”的故事。

刘克欢的家在岩汪湖社区,出门就是西洞庭湖,家里父亲哥哥姐姐都是渔民。他向记者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一家人的生活就靠这一面湖。那时候打鱼,大的小的一起打,不仅用网兜,还用电打。理由还很充分,“你不打,别人就打了,这里人不捞,游到下游那边照样会被人捞走。”

不光电打鱼,他们还抓鸟。在捕鱼淡季,扯一张大网,大批候鸟过境西洞庭湖时,就不幸成了桌上餐、交易品。

那时候,渔民们以为鱼和鸟都可以随便捞随便打,“根本没有什么生态、环保的概念。”刘克欢坦言。

渔民杨志明大叔也是这样,他家祖辈父辈都靠捕鱼为生,“电打鱼”、“迷魂阵”、“地笼”,也没觉得不妥。

正是这种观念的驱使,让洞庭湖变成了一个“掘金”湖,人们毫无节制地围栏养殖、过度捕捞、放肆造林,让湖泊变得不堪重负。

不知什么时候刘克欢逐渐发现,湖面越来越小,鱼越捞越少,鸟也不飞来过冬,“本想靠着这片水吃饭,结果被自己弄成了这个样子。”

好在还不算晚。就在刘克欢逐渐“醒”过来时,一张保护大网也在收紧,从2011年起,保护区管理局逐步建立健全了政府统管、部门配合、乡镇协助、社区共建、协会引导、社会参与的“六位一体”管理模式。重拳出击,向电鱼抓鸟开战了!

在严抓严打下,刘克欢认识到以前的方式不能继续下去了,杨志明也认为“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

到2015年,保护区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工作人员走进社区街巷向老百姓宣传保护环境的道理,这才让刘克欢、杨志明懂得什么是生态平衡,什么是可持续的捕捞。

于是,协会成立不久,刘克欢和杨志明便加入进来,刘克欢当了副会长,杨志明成为一名志愿者,曾经的抓鱼打鸟“惯犯”,被环境保护的正义事业给“招安”了。

如今,刘克欢和杨志明的日常工作是护林护湖,到老百姓家里讲解环保知识,他们还发动了很多“眼线”,随时举报违法捕捞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举报后我们就会去劝阻,改变渔民的观念。政府还成立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集中开展行政处罚工作,你不转变,你就是违法。”

很快,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发展到8个分会300多个会员,协会经常组织成员在湖区进行义务宣传与垃圾打捞。

在协会的积极参与下,西洞庭湖湿地的环境状况逐渐变好。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介绍,目前西洞庭湖已恢复退化湿地面积8万亩,70%以上的退化湿地得到有效修复。同时,汉寿县通过生态蓄水工程,缓解了冬季西洞庭湖部分区域生态缺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鸟类栖息空间,生态多样性得到有效修复。

“去年冬天,候鸟群提前20多天就回归了西洞庭,单是天鹅就有近2000只!”看到自己的工作有了成效,两个昔日的“破坏者”有说不出的开心。

“经过这么多年才发现,其实破坏和保护的,是我们自己的生命。”顿了顿,他们又补充说。

相关专题:湖南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