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奋斗者】

刘全先:带着蜂儿追花逐梦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戴勤 肖斌辉 杨能广]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记者 戴勤

通讯员 肖斌辉 杨能广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说起自己的“甜蜜事业”,34岁的新邵小伙刘全先脸上乐开了花。

3月1日,刘全先起了个大早,忙着制作放置蜂箱的铁架。再过两天,他就要带着他的260箱蜜蜂前往200公里开外的南岳,那里有成片的油菜花等着他的蜂儿去采蜜。

在新邵县陈家坊镇东冲村,刘全先曾经默默无闻:打工、结婚、生小孩。“是奋斗改变了我的人生!”他感慨地说。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将刘全先的一生与蜜蜂绑在一起。当时,他一个养蜂多年的亲戚因年纪大了打算“退休”,而其子女各有自己的工作不能“子承父业”,亲戚便问刘全先愿不愿意接手。从小喜爱蜜蜂的刘全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养蜂一窍不通的刘全先“摔了个大跟头”。“接手的22箱蜜蜂冻的冻死、饿的饿死,到2007年底,只剩下3箱。”他说。

养蜂血本无归,迫于生活重压,刘全先继续一边打工赚钱养家,一边忙里偷闲在家门口小打小闹养蜂积累经验。

2015年,随着3个小孩慢慢长大,家里开销越来越大,而刘全先多年打工制鼎锅、做皮鞋,收入甚微,仅能勉强维持家用。一家老小的生计全压在他身上,逼着他改变思路。他想:“既然打工赚不到钱,何不趁年轻奋斗一把,一心一意养蜂闯出一条致富路?”

心动不如行动。这一次,他没有蛮干。为伺候好蜜蜂这些小生灵,他一有机会就向内行请教,并买来《蜜蜂养殖》《蜜蜂大全》《蜜蜂病虫害防治》等专业书籍,一有时间便埋头书中。经过刻苦钻研,他的养蜂技术越来越老到,他还摸索出一项“独门绝技”:适度剪掉蜂王的大颚,使一口蜂箱能同时有两只或更多的蜂王,加速蜜蜂繁殖。

摸到窍门,刘全先的“甜蜜事业”掀开新篇章。就在这一年,为了增加产蜜量,他叫上妻子雷柱兰,开始带着蜂儿在全国各地追花逐梦。

在朋友介绍下,刘全先首先带着蜜蜂来到南岳采油菜花蜜。随后,到新宁采脐橙花蜜;赴广东高州采荔枝龙眼花蜜;走河南三门峡采洋槐花蜜;去山西临汾采枣花蜜……

一路奋斗,甘苦自知。每年3月初,刘全先开始带着蜜蜂“四海为家”,10月才能回到新邵家中,一年中在外漂泊7个多月。平均每年转场10多次,3年多来跋涉16个省份,行程达5万余公里,最远到过离新邵3000多公里的内蒙古赤峰市乌牛特旗。

路途遥远,转场艰辛。装车、卸车,每次几百箱蜜蜂挑上挑下,两口子得忙乎大半天。“有时忙完,手脚好像都不是自己的了,只想就地躺着美美睡上一觉。”刘全先说,被蜜蜂蜇也是常事,蜇得最厉害的一次,脱下衣服洗澡时全身是红点,触目惊心。

但这些在刘全先心中还算不上什么。“最怕的是自然灾害。”他说,一次蜂场差点被水淹,他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那是2016年7月,刘全先转场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一片树林中。树林旁有条河。雨说来就来,倾盆大雨下了一整天。由于当地地势平坦,很快积水淹没了道路,旁边河流水位也不断上涨。那天晚上,他和妻子一夜未睡,两双眼睛死死盯着河流水位。黎明时刻,水位快要涨到蜂场高度。“要是蜂箱被淹,一年多的辛劳将毁于一旦,幸好雨停了。”刘全先捂着胸口说。

记者问刘全先,吃了这么多苦,为什么还一直在奋斗?这个朴实的汉子道出了他坚持的理由:“像蜜蜂一样勤奋,再苦也能酿出甘甜!”

摇蜂蜜的日子,是刘全先感到最快乐、最甜蜜的日子。“每当闻到蜂蜜的甜香,所有的苦与累都不存在了。”他说。

2017年,刘全先养蜜蜂260箱,收入25万余元。为拓宽销路,他发动姐姐、姐夫在老家当起了微商,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蜂蜜。

如今,刘全先买了一辆叉车,解决了蜂箱装运难题。他目前最大的愿望是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然后买一辆大型养蜂车,继续奋斗,收获更多的甘甜。

相关专题:新时代的奋斗者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