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窝子”变“聚宝盆”
“稻虾共生”编织“致富梦”
“投入少,技术简单,效益高,小龙虾成了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年末岁尾,益阳南县南洲镇南洲村的800多亩稻虾养殖基地里,几台挖掘机在忙碌地作业。趁着天气好,村民开挖虾沟,为投放小龙虾种苗做准备。
南县地处湘北边陲,辖13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40个。近年来,依托湖乡优势,南县创新稻虾生态种养高产高效模式。2017年全县发展稻虾生态种养面积30万亩,稻虾产值达到16.1亿元,亩平纯收入3500元以上。稻虾产业已成为南县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富农增收产业,在全国迅速“蹿红”。
■三湘都市报记者 卜岚 通讯员 史晋 胡建根
“小龙虾”闯出大天地
“2016年,对我和全村的贫困户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在120的新房里,南县麻河口镇上洲村村民陈军宝深有感触,“2016年,扶贫队来到了村上,带来了扶贫政策、引进了扶贫产业、提供资金技术,也为我们带来了希望。”
2008年妻子去世后,陈军保变成“孤家寡人”。面对着年幼的孩子和一摊债务,他每日起早贪黑地打工、种地,但生活仍旧窘迫不堪。2016年,在扶贫队的帮助下,他获得了5万元小额贷款资金,流转了21亩田地,开始尝试稻虾共养。
陈军保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白天种地,晚上看养殖书籍,有空就去周边乡镇学习观摩。一年下来,陈军保的稻和虾都获得丰收,纯收入超过3万元。有付出定有收获,2017年,陈军保不仅把所有债务还清,还有了存款,建了一套120的新房子。
因地制宜发展虾稻共生
靠虾稻种植“闯”出大天地,在南县陈军保并非孤立。
目前,南县从事稻虾产业的贫困户有1389户,养殖面积达6930亩,其中青树嘴镇就有贫困户158户、523人,养殖面积达1488亩,有105户在2016年实现了脱贫,其他53户在2017年基本实现了脱贫。
从沿袭多年的“排水农业”变为“载水农业”,从 “水窝子”变成水产养殖“聚宝盆”,南县一直在探索中创新,因地制宜发展虾稻共生。2016年,全县发展稻虾共生种养面积24万亩,亩平纯收入3500元以上,共实现稻虾产值13.8亿元,带动发展二、三产业产值近17亿元,综合产值规模突破30亿元。
历经多年发展,现如今,虾稻种植已然成为了南县造血式扶贫的致富道路。不过,如何做好渔业转型升级的大文章,是南县当下最重要的命题。
“我们通过建立电商平台等多种途径,实现了产销对接。2015年阿里巴巴进驻南县,县政府极力打造稻虾共生电子商务平台,2年来全县实现稻虾系列产品网络平台销售1.2亿元。”南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黄育文介绍,去年4至6月,南县龙虾市场日均发往上海、武汉、长沙、广州等各地小龙虾数量达200吨以上。目前,南县已成为全国第三大小龙虾交易中心。
憧憬
全县稻虾综合产值突破100亿
谋篇重在布局。在打通产业链方面,南县县委、县政府还引导虾农走“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之路,拉长增收链条,积极织就村民的“致富梦”。
在2016年,南县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稻虾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2020年前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思路。
“我们将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加快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省内外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稻虾产品交易中心,力争在全国大中城市开设南县稻虾销售窗口和小龙虾特色餐饮店100家以上。”黄育文表示,南县还将建设“洞庭虾世界”,打造一个集龙虾研发、养殖、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
对于未来,南县也信心十足。“到2018年,全县将发展稻虾生态种养面积40万亩以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产虾田优质稻24万吨,年上市小龙虾10万吨以上(含天然水域捕捞),年加工小龙虾5万吨以上、虾田优质稻米18万吨以上,全县稻虾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黄育文眺望远方,憧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