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三湘】小斗笠“编”出大产业

[来源: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记者 雷鸿涛 通讯员 汤惠芳

1月5日,家住中方县中方镇铜锣村的贫困户唐菊英,拿着自己编织的20顶斗笠半成品,来到中方竹艺斗笠专业合作社,以14元一顶的价格出售给合作社。“搭帮现在好政策,老手艺也能帮助我们赚钱脱贫。”唐菊英说。

中方县是“中国斗笠之乡”。中方斗笠曾打入国际市场,成为怀化创汇产品,2006年还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随着时代发展,斗笠渐渐被雨伞等替代。

“斗笠制作工序繁琐,赚钱也不多,很多人不做了。”说起前些年的情况,中方县76岁的斗笠传承人潘存家一脸无奈。

为传承传统手艺,近年来,中方县结合精准扶贫政策,积极探索“扶贫+文化传承”新模式,重点将斗笠作为龙头品牌来抓,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培养和发掘非遗传承人,组织开展“传帮带”,不断延伸斗笠传承链条。

同时,中方县着力加快斗笠产业化进程,投入400万元,成立了中方竹艺斗笠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专门从事斗笠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并按照“合作社+生产大户+农户”和“统一商标、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组织分散加工的农户结成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

中方县斗笠协会会长潘云余介绍,如今,中方县已实现斗笠产业艺术化,斗笠的作用不再是挡风遮雨,而是从室外走进室内成为装饰品,观赏性增加了。

“2017年,贵州凯里一个公司跟我们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每年订购斗笠3000顶。”中方竹艺斗笠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仁海说,这单生意,合作社优先让贫困户供货。

目前,中方县斗笠生产大户达30多家,合作社入社成员发展到了215名,辐射带动手工编织人员5000余人,形成了集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斗笠产业链。年产、销斗笠超过400万顶,收入6000多万元,并远销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地。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