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 补短板 强弱项——实干在湖南⑥

创新引领迈大步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宇芬 夏润龙 任彬彬]

创新引领发展,三湘大地受益。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下,地处中部的湖南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大科研投入,完善创新机制,支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创新引领迈大步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夏润龙 任彬彬

株洲,中国动力谷。短短4个多月,由3节车厢组成的全球首列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列车,从高调亮相到奔跑在3.1公里长的示范线上,吸引了无数目光。

列车的“主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收到了国内外超过70个城市的合作意向,也收到了智能轨道快运列车(ART)省科技重大专项的立项通知。按照约定,省级财政将在3年内投入专项经费1000万元,中车株洲所相应投入2950万元,攻克系列关键技术后,最终建立起以无轨胶轮列车车辆作为运载装备的ART全新运营体系,为城市公共交通提供一种全新的绿色运营方式和装备。

这是一个激烈追逐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回报日益丰厚的时代。从建设创新型湖南到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加大科研投入,完善创新机制,湖南迈出了越来越快的步伐。

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聚焦能力越来越强

省科技重大专项是我省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的“航母”级项目,立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如“中低速磁浮列车成套技术工程化与高可靠性运营示范”重大专项的实施,为长沙开通运行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前5年累计实施55个省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今年我省又启动实施了12个省科技重大专项。“3年将安排财政专项经费1.1亿元,预计撬动社会投资4亿元。”省科技厅规财处副处长肖亮告诉记者。

“智能轨道快运列车(ART)”“小型通用涡桨发动机”“新型装配式建筑”等多个前沿产业的身影,出现其中。如湖南装配式建筑的产业矩阵开始成型,全行业年产能达到2500万平方米,总产值达到400亿元,未来潜力巨大。

聚焦我省10大重点产业,部署的“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等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项目、120个重点研发项目也在今年开始实施。此前5年,我省累计实施战略性新兴科技攻关项目226个,有力带动了重点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今年还出现了一个亮点。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扩投资、调结构、稳增长的意见精神,我省首次启动实施了52个创新创业技术投资项目。52家拥有技术优势、舍得科技投入的企业,获得了总数达1.5亿元的专项支持,项目实施期将撬动社会资金投入38.6亿元,投入引导比达1∶25。

鼓励全社会加大科研投入。今年,我省正式出台了《湖南省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2017—2020年)》。省科技厅规财处处长胡章谋告诉记者,为落实行动计划,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精准发力、提升总量”的总体思路,未来4年,省级科技专项资金预计新增研发科补资金24亿元预算。

创新机制不断完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湖南创新奖,今年开先河。39个项目获得湖南省首届创新奖,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在省级层面设立创新奖,湖南是全国首例。

创新引领,科技创新是核心。凡是有利于营造优良创新环境的政策,凡是有利于激发创新热情的举措,都值得大力推行。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新政策新举措接连出台,形成了鼓励创新、善待创新、服务创新的新局面。

面对科技创新这个系统工程,《湖南省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经省政府同意印发,15个厅局(部门)将分领域出台配套政策,形成“1+15”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进入“大合唱”时代。

我省科技创新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受到科技人员高度关注的省级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二十条”也于今年出台,通过“松绑+激励”的制度设计,破解科研资金管理“过细过死”“重物轻人”等问题,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批创新激励政策陆续推出。

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型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率先支持以专利使用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等,不断畅通知识向财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

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试点,5家单位吃起了“螃蟹”。长沙理工大学通过“三权改革”试点,与41家省内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85项,新增经济效益34亿元。

总规模6亿元的湖南省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也于日前正式揭牌。投资领域瞄准具有知识产权优势,拥有核心专利、高价值专利组合或其他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关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以及具有特色的细分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并与首批4家企业签订了意向投资项目合约,已完成1家2000万元项目投资交割。

据统计,近5年全省累计登记技术合同1.9万份,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88.5亿元。截至2017年12月28日,2017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高速增长,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额202.5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91.8%,是2012年的近5倍,提前完成“十三五”150亿元的目标。

完善创新机制,湖南还有一大亮点。省政府与国防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成为全国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的首创性举措。以该院为转化平台,激光陀螺、北斗卫星导航等一批高端军工成果实现在湘落地转化,占地640亩的军民融合产业科技园破土动工。

长株潭自创区建设发展提速

长株潭集聚了全省6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7成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创业创新平台,是湖南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其中,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当之无愧的全省创新高地,获批3年来,建设发展取得不错成效。

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总结成绩时,将长株潭自创区与武汉东湖自创区等并列为快速发展自创区,称其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今年,省政府启动实施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方案,还首次设立了金额达4亿元的自创区专项,聚焦建设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创业平台。”省科技厅示范区协调推进处处长尹文辉告诉记者,按照因素分配法的原则,专项组织模式和机制都得到了创新,着力强化对长株潭三市建设主体作用和积极性的发挥,预计带动资金比达到1∶50。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像长沙高新区,中国长城、中兴通讯等优质项目纷纷落户。今年1月至11月,新开工产业项目32个,竣工项目29个,竣工产业项目数量创造了长沙高新区历史最高纪录。

目前的数据显示,长株潭自创区前3季度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700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90亿元,同比增长16.5%,全年技工贸总收入将向万亿元大关迈进。

相关专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干在湖南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