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要有新担当
——我省宣传文化系统十九大代表谈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文丨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甜 王铭俊 见习记者 黄婷婷
图丨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行了深刻阐述。
如何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10月30日,我省宣传文化系统的十九大代表李发美、朱建纲、肖笑波、尹中表示,新时代文化要有新担当,要在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李发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无论是总结过去5年的经验,还是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都用较长的篇幅关注文化。十九大代表、省委副秘书长李发美说,这是因为,文化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在李发美看来,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多彩。但是也要看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文化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多的期盼,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比,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完全符合文化领域的实际,这就为我省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就是新时代文化的新担当,就是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者的新使命。”李发美说。
朱建纲:当好文化建设的好“战士”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十九大代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纲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当好文化建设的好“战士”。
这要在文艺创作上下功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成功推出《十八洞村》主题电影的基础上,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要集中力量抓好十九大重大主题创作,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适于多媒体传播的精品力作,做到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高原”,又有“高峰”。
这也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下功夫。要大力推进提质升级,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方式、产品进一步丰富起来,让无论是在闹市的群众,还是在偏远山区的群众,都能接受到基本均等的文化服务,都可以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
肖笑波: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祁剧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剧种,它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祁剧已走出低谷,不断发展壮大。十九大代表、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国家一级演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肖笑波说:“我们剧团每年下乡演出200余场,受到群众的欢迎。我看到各地基层文化的发展,切实感受到湖南文化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肖笑波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是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性格的最好形式和语言。“在这个文化艺术的春天里,我们将创作更多精品,演出更多好戏,回报新时代,回报人民。”
“当了党代表,我还是一名基层党员,还是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我的土壤就在湖南这块土地,就在湖南这块土地的人民。”肖笑波表示,要谦虚谨慎,不忘初心,扎根人民,立足本职岗位,为建设文化强省做出自己的贡献。
尹中:做出更有温度的好作品
十九大代表尹中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他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文化必将更广泛地凝聚起13亿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媒体工作者,有责任让这种力量体现在作品中。
尹中理解,媒体从业人员,都要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要思考如何通过更巧妙的形式和手段,把宏大的题材,注入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中。最近全省将推出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系列报道。“面对这样的重大题材,我们要紧紧围绕大会精神,联系实际去认知和解读,捕捉更生动的细节和故事,做出更有温度的好作品。”
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尹中认为,湖南文化底蕴深厚、蔚为大观。这给了媒体人弘扬传统文化注入了底气与自信,提供了素材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