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8090】虽然被“招安”,还是想做个“匠人”

[来源:华声在线]

胡嘉乐 图/张杨

记者 熊远帆

名片

胡嘉乐,长沙90后新锐话剧导演,编剧并导演了《看什么话剧》《记忆缝纫店》等话剧;也是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宫非宫》《左岸发誓,右岸跳江》等。

故事

“我最近被‘招安’了。”

不久前见到胡嘉乐,她告诉记者:“招安”是指接受了一份需要朝九晚五的工作邀请,进入了“银河酷娱”做编剧。

她说之所以愿意接受这份工作,是因为与创作不冲突,也离导演的梦想更近了一些。

作为一名“创作二代”,胡嘉乐的名字总是与父亲浮石联系在一起。

2006年,浮石的《青瓷》成为现象级作品。两年后,胡嘉乐出版了处女作《十七跋》。

浮石在《我们家的两代文学青年》中写道:“当我女儿胡嘉乐放弃我们替她安排的职业画家的道路而选择要做文艺青年时,我是怎样地感受到了某种宿命的力量的存在与顽强。”

不过,胡嘉乐认为:“创作就是在那个年龄段迸发出来的表达欲。”

那时候的她不爱学习,爱上网,爱写作。第一部小说半年就写完了,随后的三年又出版了两本小说。

她也非常叛逆,一度成为网瘾少年。“打游戏可以连续熬两三晚,打输的时候会崩溃摔键盘。”还热衷于旅游、泡吧、疯玩,尝试各种新鲜玩意儿。

“我的人生不是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方向,而是走着走着找到了要去的路。”高考时,胡嘉乐本来学的是美术专业,到北京艺术培训时又想做个导演。“当时觉得导演是个奇特的工种,天赋和感觉很重要,这一行讲究一些灵气,酷酷的。”

所以,她大学又学了编导专业。

后来,由汪涵发起的“果实”戏剧的比赛中,胡嘉乐寄去了自己的本子,并被选上,就有了她的第一部话剧《看什么话剧》。

这个剧讲的是大学话剧社重建,一喜一悲两部风格迥异的话剧都想上演,但由于经费有限,决定把看什么话剧的选择权交给观众,而随着两部话剧同时彩排下来,悲喜的界限却越来越模糊……

看过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的观众,不会对这个剧情结构陌生。胡嘉乐也自认赖声川是她的话剧启蒙人,会跑到全国各地去看他的话剧。

“话剧的魅力在于最接近观众,要求有很好的节奏感。一个演员可以通过现场观众的反馈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演得最好,什么时候不好。”胡嘉乐非常喜欢这种感觉。

从第一部话剧开始,父亲浮石就卖力地帮她吆喝宣传,动员身边的朋友买票去看剧。提起这个,胡嘉乐并不忌讳:“我爸爸肯定要帮我,天下的父母都一样。”

事实上,在她最需要家庭关爱的青春期,父亲浮石因为经济案件入狱,家里经济条件剧变,父母离异,一段时间,父女曾经隔阂极大。

直到父女俩都开始写书创作,沟通越来越多之后,关系才有了转机。浮石曾经想要告诉她,做文学青年很难养活自己,但忍住了没说。直到看到女儿的第一部话剧的上演,他认为女儿“编剧兼导演兼主演兼道具兼统筹兼一切需要人手的岗位替补,她早已突破了一个文学青年该有的身份与能量, 制造了一个追梦人所能创造的奇迹与高度, 她的成功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胡嘉乐却认为:“在不挣钱的领域坚持下来就是匠人,我希望自己做出的东西能够温暖人,有趣味,传递我的价值观。”

说起父亲浮石,胡嘉乐说,两个人最像的一点就是都很倔强:“我写的东西,他给我建议,我基本不听;他的东西,会要求我提意见,但也基本不会采纳……”

“那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可以,就是行文有些啰嗦。”

“我可以就这么写吗?”记者问。

“最好不写,他会伤心的……哈哈哈。”

相关专题:青春8090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