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建设持续推进
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10月9日,湖南省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发布会在长沙召开,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祖烜对外发布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金鸢,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刘进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肖君华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湘主持发布会。
问:这五年来,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文化惠民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我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加强了文化惠民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政策性文件,规范指导文化惠民。
二是构建了文化惠民服务阵地网络。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省博物馆已完成改扩建,即将开馆,省美术馆将于2018年开馆。市州、县市区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阵地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三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了直播卫星“户户通”、农村广播“村村响”、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新的文化惠民工程。两年建成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79个。采取政府买单形式,每年为农村送电影52万场,送戏下乡万余场。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四是组织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组织了“欢乐潇湘”活动,群众文艺汇演每年直接参与演出的群众约30万人次,观演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实施了“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每年组织高雅艺术惠民演出200余场。连续举办了湖南戏曲春晚、金鹰节、湖南艺术节、通道“大戊梁歌会”等节会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问:近年来湖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哪些成绩?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持续创新,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2016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5848.2亿元,与2012年相比实现翻番;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911.26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占GDP比重6.12%(全国为4.07%),是我省经济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一核两圈三板块”的发展布局。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2016年8家省管国有文化企业全部实现盈利,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30亿元,实现利润40亿元。湖南出版集团连续9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列全球出版企业第6位;湖南广播电视台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16“亚洲品牌500强”排名112位,居省级广电第一、亚洲电视品牌第二,成为首个进入亚洲前十的省级广电台。
文化市场主体逐步扩大。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937家,文化企业法人单位突破4万家,企业数量和盈利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上市文化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10多家。产业园区不断拓展。目前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5个,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对外文化贸易增长迅速。2016年,全省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累计13.26亿美元,同比增长82.9%。2017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7.67亿美元,同比增长64.1%,增速居全国前列。
问:今年9月份,我们注意到省内主要媒体密集公示了我省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推荐申报名单,在社会上尤其是网上引发了热议,受到广泛关注。请介绍一下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相关情况。
答: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最近,微信上一篇题为《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的文章传得很火热。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此次新闻发布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做了高度概括。这些成绩充分说明了我省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这里有几组数据和媒体朋友共同分享。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前已有长沙市、常德市、岳阳市、株洲市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湘潭市、衡阳市、娄底市、益阳市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地级提名城市,浏阳市、韶山市、宁乡市、攸县、岳阳县、长沙县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我省已有全国文明单位148个、全国文明村镇99个、全国文明家庭10个。还有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今年我省推荐申报的公示名单。这次我省共推荐全国文明城市5个(其中地级城市2个,县级城市3个),今年推荐申报全国文明单位64个、文明村镇65个、文明校园26个。
下一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做到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凝聚磅礴力量。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理论宣传工作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理论宣传工作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主线,以“四大平台”为抓手,以建强“五路大军”为保障,全省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开创了新局面,呈现了不少特点和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探索理论普及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有点潮”主题宣传活动,创办了国内首档“三新”进校园理论脱口秀电视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该节目10月9日在湖南卫视播出,10日将在人民网首页推送,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同步播出。同时社会主义“有点潮”主题征文收到参赛征文15000多篇,主题演讲比赛收到演讲稿3000多篇,征集到主题歌曲近500首。编辑出版《“新思想 新实践 新湖南”丛书》(10卷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一带一部”“三个着力”“精准扶贫”等重要指示,展示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
二是连续四年在全省各市州和各部门开展“讲话精神进基层”百姓微宣讲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市州各部门举办“讲话精神进基层”百姓微宣讲活动约20万场,实现了微宣讲的常态化、规范化。
三是大力推进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以省委文件下发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构建“九大重镇”、凝炼“八大学科”、建设“五支队伍”的“985”工程。“十二五”以来,我省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逾1400项,资助经费达2.5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确立省社科基金各类项目4300多项,资助金额达7000余万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中央主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数和获奖文章数在全国地方基地中位居前列。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全省理论工作直接管理范围,出台了大力加强5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7家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十大举措”。开展的湖湘智库研究“十大金策”和“十大领军人才”推选活动,连续两年开展“为改革攻坚献策”社科研究行动,精心组织了“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献策”湖湘智库行动。
问:湖南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哪些成效?
答:湖南的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省管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文资委”),在省级层面确立了“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确保了国有文化资产保质增值。
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理顺了管理体制。省文资委成立后,作为省政府授权的法定出资人机构,统一监管8家省管国有文化企业,较好地解决了过去省管国有文化资产存在的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问题,确保了党对国有文化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进一步增强了党委宣传部门管理国有文化资产的权威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二是有效整合了国有文化资源。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改革重组,改变了过去国有文化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粗放经营的状况,进一步调整了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了国有文化资源配置,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加快了文化企业的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步伐。
三是有效对接了要素市场。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作用更加明确,特别是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了省管国有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融资投资、员工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龙头企业在资源、创意、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平台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放大,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有效推进了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通过改革,文化产业投资动力增强、速度加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6年,8家省管国有文化企业全部实现盈利,总资产达810亿元,净资产510亿元,营业收入430亿元,利润40亿元。
问:今年6月以来的特大洪涝灾害中,我省志愿者成为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志愿者身影随处可见,志愿服务飘扬的旗帜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广大人民群众在危急时刻看到了志愿者的风采。请介绍一下我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发展的相关情况?
答:今年6月以来我省遭受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媒体朋友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给灾区群众造成的巨大损失感同身受。在此次洪灾中,我省组织130余万志愿者、3000多支志愿服务队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前线,配合有关部门疏导交通、维护秩序、抗洪救灾,共转移群众61万多人,救出被困群众2600余人,募集发放各类物资共计3500余万元,影响很大,广受好评,为“雷锋家乡学雷锋”品牌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省志愿服务不仅在危急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团结友爱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以“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为抓手,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依托18000多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广泛开展“雷锋超市”“雷锋车队”“道德银行”“三关爱”“邻里守望”“关爱山川河流”“认领微心愿”等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动,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雷锋家乡学雷锋”这一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了一大批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目前,全省已有7名全国学雷锋标兵、24名优秀志愿者、12个优秀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18个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8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社区等先进典型受到中央部委表彰。截至2017年10月全省注册志愿者超过911万,注册团队超过18000个。
湖南是中国道德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更是雷锋的家乡和雷锋精神的发源地,既有推进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的优势条件,更有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国务院今年8月份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着重从“强化组织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完善践行规范、选树典型引领”四个方面下功夫,把“雷锋家乡学雷锋”这一品牌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