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这么一个好地方?这地方的名字就叫常德,常德是个好地方哟伊儿哟伊儿哟”……
常德丝弦《兵哥哥》
9月16日晚,常德老西门人群如潮,耳熟能详的曲调一经响起,很多人都忍不住跟着轻声哼唱,好不热闹!为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组织开展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展现常德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常德丝弦艺术剧院)在为期9天的文化周里,每晚都为市民奉上常德花鼓戏和常德丝弦的经典唱段,《打芦花》《卖妙郎》《恩仇记》《接领导》《幸福来敲门》《昭君出塞》《兵哥哥》等曲目精彩上演,名家名角披挂上阵、轮番演艺,半场花鼓加上半场丝弦,令观众大饱眼福,陶醉在韵味独特的乡音中,零距离感受到本土非遗之美。
相关延伸:
常德花鼓戏俗称“灯戏”,又称“喀喀腔”,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由湘北民间音乐与四川东部的[梁山调]有机结合发展而成,为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沅澧流域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其主要语言是常德官话,极富地方色彩,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朴实细腻的风格,音乐具有高亢激越、淳朴苍凉的特点,能引起观众感情的共鸣。
常德丝弦为中国十大知名曲艺之一,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元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稳定,民间音乐迅速发展并广为流传,各地商贾云集常德,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和歌女带来的时令小曲与常德地方民间音乐相结合,通过不断丰富演变,发展成为常德丝弦。常德丝弦音乐结构完整,演唱方法独特,以唱为主,说唱穿插,表演形式灵活自由,伴奏手法丰富多彩。
供稿: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