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35”工程】湘阴:机制活 创新强
和18所高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实施科技项目120多个,研发、转化、推广科技成果150余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00多个——
湘阴:机制活 创新强
湖南日报记者 邓晶琎 通讯员 田拥军
9月9日上午,一场小型研讨会在湘阴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展开。该中心的专业服务机构讲师正在为30多家双创企业负责人“传经授宝”。现场,大家分组围坐,讨论气氛热烈。
“像这样的沙龙、分享会,每天都在这里上演。”湘阴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镇江向记者介绍,该中心自今年4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已成为该县高新区中小科技企业的“另一个家”。目前已引进专业服务机构5家,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10个、调解知识产权纠纷6个。
记者在该中心门口看到,一块“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湘阴分中心”的牌匾格外醒目。来自同济大学的科研团队今年3月“安家”于此,为湘阴县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智囊团”服务。
“作为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之一,湘阴县把‘135’工程作为促进创新创业的有力抓手,积极参与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湘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李镇江说,该县已和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18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
一个县城,何以能获得如此众多的创新人才和资源青睐?
机制创新是关键。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湘阴县拿出3000万元设立创新基金,其中科技创新引导基金1000万元、工业创新基金2000万元。另安排1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对高新项目引进、科技人才引进给予特别优待优惠。
优化服务是保障。为更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湘阴县为引进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建立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县直部门单位、一名工作人员全程服务机制,项目入驻手续由高新区全程代办,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高效推进。
近年来,远大可建、长康实业、建华建材、蓝天豚硅藻泥、元亨科技电子等一批龙头型、科技型企业相继在湘阴“筑巢”。
高含金量的新政,高效率的服务,凸显了小县大创新的魄力与优势,“科技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
2016年,湘阴县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07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2%。该县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科普示范县和湖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
截至8月底,湘阴县已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20多个,研发、转化、推广科技成果150余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00多个,培育了18家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