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湖南篇

聚焦“135”工程•发展篇:建链补链强链 产业集聚显身手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龙腾]

编者按

重点扶持100个创新创业园、新建300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引进5000家以上创新创业企业……两年多来,湖南扎实推进创新创业“135”工程,一个个园区建设新模式催生而出,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高精尖”项目接踵而来,推动着湖南在“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日前,华声在线记者相继走进长沙、常德、邵阳、湘潭、郴州、岳阳等地,入园区,访企业,切实感受“创新创业‘135’工程”如何推动湖南实体经济逆势加速发展,结出累累硕果。9月10日至15日,华声在线以“改革篇”、“创新篇”、“升级篇”、“助贫篇”、“发展篇”等为题,带您细细品味背后的故事。

图为长沙市雨花区创业创新园标准化厂房鸟瞰。

图为郴州长冲创新创业园内,天珑芯公司工人正在对SMT手机主板进行质量把关。

华声在线记者 龙腾 特别报道

全省培育创新创业园126家,建成各类标准厂房3833万平方米,引进创新创业型企业6038家,累计完成投资1325亿元,拉动民间等各类投资近4000亿元,创造就业45.5万人……两年多过去了,这是“135”工程在今年上半年亮出的成绩单,可谓沉甸甸,分量十足!

“公司今年5月投产,8月与中车签订了1500万的订单,为其生产高铁车身自动喷涂设备。”湖南省泰达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嘉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员工只有28人,但是产值已超过4000万元。

近年来,长沙市雨花区创新创业园区大力引进机器人集成应用产业,目前已有150多家机器人及配套企业在园区注册,入驻企业120多家,基本实现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培训的产业链全覆盖,未来将带动形成一个百亿级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在“135”工程推动下,各园区按照“建链、补链、强链”思路,全省新形成113条新的产业链,引进省重点扶持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项目833个,引进延链补链类产业项目1064个,大大增强了产业配套能力,降低了物流成本,培育了产品市场。

在湘潭县,通过引进国字号海泡石新材料企业,带动了与之相应的3家企业和1家上游原材料企业入驻标准厂房;在衡阳市,一个全国最大的精密模具加工基地正在崛起;在江华县,一个全球最大的物流条码生产基地已声名远播。

“在‘135’工程的推动下,郴州无论是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文化旅游、新材料、现代物流、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郴州市委书记易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

郴州毗邻粤港澳,不仅是湖南的南大门,也是湖南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近年来,郴州的招商对策也从“普遍撒网”向“精准定位”转变,通过制定个性化方案,找准双方需求共鸣点,扎实推进点对点、产业链招商。

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使得大批粤港澳优势产业选择了转移郴州。截至目前,郴州已引进转移型企业1000余家,其中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家居智造等产业更是以链条式向郴州转移,以集聚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在郴州经开区,记者看到,这里已集聚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郴州天珑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兰东说,企业入驻园区后,相关配套企业纷纷跟进,共同延伸拉长产业链,“我们非常愿意在这里长久投资发展。”

平台有多好,戏才能有多精彩。“135”工程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聚以及转型升级,也进一步加快了园区发展速度,企业引进实现量质齐升。据统计,自“135”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全省平均每天仅入驻标准厂房的企业就有7家以上。

此外,各园区借力“135”工程,积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港澳台、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加强优势产业对外合作发展和新型产业的引进培育,新引进外向型经济企业814家,两年实现出口创汇过百亿元。

相关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聚焦“135”工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