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35”工程•助贫篇:变“输血”为“造血” 助力脱贫攻坚
编者按
重点扶持100个创新创业园、新建300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引进5000家以上创新创业企业……两年多来,湖南扎实推进创新创业“135”工程,一个个园区建设新模式催生而出,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高精尖”项目接踵而来,推动着湖南在“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日前,华声在线记者相继走进长沙、常德、邵阳、湘潭、郴州、岳阳等地,入园区,访企业,切实感受“创新创业‘135’工程”如何推动湖南实体经济逆势加速发展,结出累累硕果。9月10日至15日,华声在线以“改革篇”、“创新篇”、“升级篇”、“助贫篇”、“发展篇”等为题,带您细细品味背后的故事。
图为当地老百姓正在湘潭县青山桥皮鞋培训学校进行实操培训。
图为海泰合作社旗下的栀子示范种植基地。
华声在线记者 龙腾 特别报道
9月8日,湘潭县青山桥皮鞋制作培训学校,20多名学员正在进行实操训练,为进入当地的皮鞋企业工作做准备。记者了解到,素有“皮鞋之乡”美誉的青山桥镇依托“135”工程,汇集了一批皮鞋生产全产业链企业,年产值7.15亿元,成为湖南最大的皮鞋生产基地。
事实上,“135”工程在实施之初,就十分注重与精准扶贫工程的有机结合,加大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随着“135”工程的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大道越走越宽,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自信,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学校有补贴,学员免费学,期间每天还有20元补助,培训2个月就可以上岗了。”湘潭县青山桥镇党委书记、青山皮鞋工业园管委会主任胡卫介绍说,学校自今年开办以来,已培训了七八期学员,多为周边老百姓,为园区皮鞋生产企业输送了不少技术工人。
记者了解到,青山桥镇通过大力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由“就业型”向“创业型”、“打工仔”向“企业家”、“候鸟型”向“长住型”转变,增加就业岗位。胡卫告诉记者,此举帮助当地20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实现了4万元左右的年工资收入。
“湘商产业园不仅是建设一个显性的园区,更是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脱贫攻坚的新路子。”邵阳市副市长彭华松如是说。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邵阳仍有贫困县8个,贫困村1055个,贫困人口59.36万。
作为人口大市、财政弱市,邵阳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抓住湘商产业园建设契机,注重特色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其中,隆回依托金银花基地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城步依托南方草地优势建设乳业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互补双赢。
在湘西自治州,13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引了一大批沿海老乡回乡创业,引进企业228家;在新晃、江华等贫困县,随着园区骨架拉开,工业开始发力,县域财政实力明显提升,脱贫信心更大了;在油茶大县绥宁,油茶树成为老百姓的“脱贫树”、“致富树”。
“栀子树果实是提炼天然色素和几十种中成药的原料,经济价值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屈原管理区高科技农业园内,全国人大代表、海泰栀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莉投建的栀子深加工项目标准化厂房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今年即可正式投产。
在岳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内的6123亩示范种植基地,种的全是经“神六”航天育种测试的栀子“林海一号”,此时已是硕果累累。记者了解到,一亩栀子树基地产果2000余斤,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元左右,这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脱贫致富产业。
栀子“林海一号”不仅承载了杨莉的致富梦,更承载了她用科技带动农民脱贫的“栀富”梦。目前,杨莉已带动1080户农民入社,其中有20%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并在屈原管理区、岳阳县、平江县、益阳县等地贫困村,带动种植1.6万亩栀子“林海一号”。
据省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135”工程共向全省51个贫困县下达奖补资金7.58亿元,占全部奖补资金的33%,切实增强了脱贫攻坚合力。与此同时,“135”工程累计解决就业人员45.5万人,为老百姓离土不离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